当前位置: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西藏改革开放30周年 > 30年巨变 > 国民经济
 

改革开放30年 西藏林业筑起绿色长城

发布时间:2008-10-29  来源:西藏日报 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社会改革实践。短短30年间,中国从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贫弱国家一跃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实体,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飙升,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时代前进的足迹,西藏林业也一步一步走过30年。30年来,西藏林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西藏林业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西藏是我国森林资源最富集的省(区)之一,森林面积1389.6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2.94亿立方米,分别居全国第五位和第一位。森林覆盖率为11.31%;西藏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分布有古北界和东洋界两大动物地理区系的物种,共有脊椎动物795种,有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54种,有140余种野生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内。野生动物种类居全国第三位,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居全国前列;西藏植物区系和生物多样性丰富,森林类型复杂多样,共有高等植物6400多种,藻类植物2376种,真菌878种。有300余种植物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内;西藏拥有各类湿地面积600多万公顷(90%以上的湿地保持原始状态,未遭人为活动破坏),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9%,名列我国之首。玛旁雍错、麦地卡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西藏沙漠化土地面积2170万公顷,居全国第三位,分布于全区7地(市)67个县(市、区)。

  自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林业产业发展有了新起色,林业基础保障体系得到切实加强。西藏植树造林成效显著,人工造林保存面积17.40万公顷,封山育林40.00万公顷,苗圃建设0.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9.84%上升为11.31%;开展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治理沙漠化土地30多万亩;新建林业系统主管自然保护区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个),总面积39.2万多平方公里,约占西藏国土面积的32.6%;新建色季拉、巴松错、然乌湖、玛旁雍错等国家森林公园7个;启动了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珠峰等3个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切实加强了资源林政管理工作,建立林政木材检查站29个,制定出台林业法规和部门规章10多个,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木材运输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加大了森林防火工作力度,每年签订了《森林防火责任书》,层层落实森林防火行政负责制。在五个地区30个有林县的229个乡镇组建了由25~30人组成的森林防火突击队,初步形成了以预防为主的森林火灾防范体系,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初见成效,30年无特大森林火灾发生;积极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全区无重大森林病虫害发生;加大林业执法和打击林业违法犯罪的力度,林业案件侦破率达到95%以上。通过开展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严打专项行动,使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特别是濒危野生动物得到了有效保护,以藏羚羊为例,西藏藏羚羊种群数量由1999年的7万只恢复到现有的15万只左右。

  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稳步推进

  一、天保工程

  于2000年5月启动,在昌都地区的芒康、贡觉、江达三县实施,年限为11年,投资5.60亿元。完成生态搬迁2508户15251人,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20791公顷。工程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调减木材产量486.78万立方米。配备森林资源管护人员2715人,120万公顷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天保工程的实施,为缓解当地森林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及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林业基础设施的改善都带来了新的发展生机。

  (一)大规模的采伐状况得到了根本性解决,森林资源逐年增长。天保工程实施后,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大幅度调减森林资源采伐限额,森林资源消耗量调减幅度为46.1%,商品材产量调减为100%。工程区原有县属森工企业,在停止商品材采伐、销售后,全部就地转向森林管护,由过去的砍树人变为种树人和护林人,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由于管护得力,取得了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森林病虫害发生率控制在6.4%,防治率达100%的好成绩。工程区未发生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占林地等案件,取得了天保工程阶段性建设的好成效。

  (二)森林生态功能得到进一步恢复,局部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江达、芒康、贡觉三县天保工程实施以来,通过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和森林的管护,工程区植被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森林生态功能逐年恢复,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目前,新增森林面积3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38.65%提高到38.93%。在工程区多年难见的野生动物又重返家园,林麝、棕熊、马鹿等数量明显增加,此外,工程区内的芒康滇金丝猴种群也由原来的两群发展到目前的三群。

  (三)林区传统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工程实施前,工程区三县林区产业结构极为单一,由于眼前利益的驱使和林区人口的逐步增加,林区面临着陷入“越采越穷、越穷越采”的境地中。工程实施后,国家对三县地方财政收入减收给予了补贴。而且随着木材的停伐,现在三县的森林旅游、林下资源采集加工、药材采集加工业等逐步兴起,促进了林区产业结构调整,并且三县财政状况也进一步有了好转。

  (四)天保工程的实施,促进和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增加了农牧民群众的收入。天保工程实施以来,随着生态搬迁安置工作的开展,按照规划将深居在林区深处的贫困农牧民群众,结合当地小城镇建设搬迁到了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此外,还拓宽了农牧民群众的增收渠道。农牧民群众通过参与工程建设收入达1亿多元,工程区农牧民群众年人均增收现金140元。

  二、拉萨市及周边造林绿化工程

  于2001年启动,国家已投资1.23亿元。现已完成工程造林1.59万公顷。项目实施以来,相继启动了拉萨市环城绿化带,拉萨市沿318、109国道的成片造林,日喀则市周边暨大竹卡至日喀则市沿318线绿化带,山南泽当镇周边环城绿化带和桑耶寺外围防风固沙林。重点绿化了拉萨药王山、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后山、山南泽当贡布日、那曲比如后山等,使拉萨市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三、退耕还林工程

  于2002年启动,国家下达计划任务6.33万公顷(退耕地还林1.67万公顷,荒山造林4.67万公顷),累计投资2.40亿元。已完成退耕还林1.67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67万公顷,涉及全区七地(市)49个县的农牧民52598户306201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新增林地面积25万亩,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增加了生态脆弱地区的林草植被,对工程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退耕还林各项政策补助也增加了退耕农户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全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拓宽了农牧民群众增收渠道。

  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自治区林业局、财政厅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2004年,西藏被正式列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施范围,截至2008年,西藏已有6387.27万亩重点公益林被纳入了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范围,五年来国家已累计投入补偿基金达7.88亿元。此项目全区7地(市)65个县的主要江河源头,主要江河两岸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项目实施后,项目实施区域内的林木得到了有效保护,对项目区及其周边气候、水资源、水质状况的改善起到了很大作用。并且通过不断增加有林地面积,提高现有森林资源质量,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逐步提高。同时,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妥善安置,消除了社会不安定因素。据不完全统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实施以来,西藏已解决了3.5万元多名农牧民群众的就业问题,农牧民群众通过参与对重点公益林管护工作,人均每年可增收5400元左右,总的劳务收入近1.9亿元;另外,通过对重点公益林进行补植抚育和营造林工作,还可增加4900万元的收入。项目的实施,对保护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和原生植被,促进生态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林区社会稳定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牧民的高度赞誉和热烈拥护,被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富民工程”。

  五、种苗工程

  国家投资0.4亿多元。已建自治区林木种苗科技示范基地1个、地区中心苗圃7个、县级苗圃45个、农牧民个体苗圃200多个,全区育苗面积达0.07万公顷,出圃苗木约3000万株。同时先后启动实施了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

  六、自然保护区建设

  改革开发30年来,西藏自治区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建立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截止目前,全区林业系统共建立了自治区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0个,总面积39.2万多平方公里,约占西藏国土面积的32.6%,其中包括: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大峡谷、羌塘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布、巴结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个。与此同时,各地建立的地区级和县级自然保护区有70多处。在这些绚丽多姿的自然保护区中,有世界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最深峡谷的自然保护区——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同时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名录。这些自然保护区基本含盖了我区重点濒危、特有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分布栖息地,也保护了约160万公顷的原始林和100多万公顷的高原典型湿地。

  (一)、湿地保护

  西藏高原由于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作用,造就了雄伟壮观的高原地貌和特殊的自然气候环境,特别是受构造控制影响,形成了众多的高原湖盆和河流。在高原气候的影响下,构成了面积大、分布广、特征独特、类型单一的世界上特殊的湿地分布区。

  西藏湿地主要由湖泊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河流湿地、冰川和库塘等类型组成。湿地面积600多万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9%,名列我国之首。其中湖泊面积250多万公顷、河流湿地23万多公顷、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323多万公顷、库塘湿地1万公顷。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2个,大于2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24个,大于5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03个,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821个。这些湿地绝大部份没有受到工业污染,90%以上的湿地及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持着自然原生状态。

  国家对湿地保护工作十分重视,2004年6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对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把湿地保护管理提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高度来认识,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学发展的一重要举措。2004年6月,国家林业局召开了“全国湿保护管理工作会议”,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指导思想的要求,对新形势下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紧迫性。西藏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部署,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04年9月发布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区湿保护管理的通知》。要求全区各级政府强化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求全社会要提高保护意识,并进一步明确了湿地保护管理的具体工作职能和要求,从而有力推进了西藏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步伐。

  为了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西藏建立了色林错、雅鲁藏布中游河谷、拉鲁湿地、纳木错等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自治区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羌塘、珠峰、雅鲁藏布大峡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也包含有大面积的高原湖泊、河流、沼泽及沼泽化草甸湿地。2005年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处将西藏麦地卡湿地和玛旁雍错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全区林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加大了湿地保护的工作力度,把扎日南木错等8个重要湿地列入规划建立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并正在加紧建设。

  通过以上举措,使西藏60%以上的湿地及其生态系统基本得到保护,从而维护了国家生态安全,保护了高原生物资源。

  (二)、野生动植物保护

  通过1998年开展的全区珍稀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2000年开展的全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基本掌握了西藏野生动物资源的状况。

  西藏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根据2000年调查统计,全区共有脊椎动物793种,野生动物种类居全国第三位,大中型野生动物数量的储量居全国第一位。藏羚羊数量占世界上整个种群数量的70%以上;黑颈鹤越冬数量占世界上整个种群数量的80%;野牦牛数量占世界上整个种群数量的78%。1996年又发现了被国际动物学界认为已绝种半个世纪的马鹿西藏亚种。现有野生动物中被列为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54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滇金丝猴、虎、野牦牛、藏羚羊、麝类、黑颈鹤等4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盘羊、岩羊、马鹿、藏雪鸡、藏马鸡等84种。被列为西藏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藏狐、斑头雁、赤麻鸭等17种。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所附录的动物种达140余种。

  西藏植物区系和生物多样性丰富。森林类型复杂多样,共有高等植物6400多种,其中:苔藓植物700余种,维管束植物(蕨类和种子植物)5700余种。还有藻类植物2376种,真菌878种。在众多的野生植物资源中,有木本植物1700余种,药用植物1000余种,油脂、油料植物100余种,芳香油、香料植物180余种,工业原料植物(含鞣质、树脂、树胶、纤维植物)300余种,可代食品、饲料淀粉、野生林果植物300余种,绿化观赏花卉植物达2000余种。松茸等可食用菌415种,灵芝等药用菌238种,丝膜菌、虫草等已知有抗癌作用的真菌168种。有300余种植物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内。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自治区1992年颁布了《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并根据我区野生动物保护发展情况进行了三次修正。有的县也出台了相关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规定。

  为加大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投入,促进其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建立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使其在西藏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西藏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都涉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如:芒康红拉山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滇金丝猴及其栖息地生态系统为主、类乌齐长毛岭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马鹿及其栖息地生态系统为主、察隅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羚牛及其栖息地生态系统为主、林芝巴结保护区以保护巨柏及其栖息地生态系统为主。羌塘、珠峰、雅鲁藏布等综合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保护了黑颈鹤、藏野驴、藏羚羊、雪豹等众多西藏及青藏高原特有野生动物,为其种群的保存及恢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实施《西藏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总体规划》,拯救了一批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完善了国家和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建设规划,野生动物种数量及其栖息地生态系统都得到了良好的恢复。

  林业产业发展有了新起色

  加大了林产品开发力度,合理开发利用林下资源,年加工销售各类林下资源产品1400多吨,初步形成了林芝、工布江达、昌都、芒康等县以松茸为主的林下资源采集加工基地。森工企业的木材精深细加工能力和综合利用率有一定提高,木工板、枝节板等木材精深细加工已形成一定规模;大量发展经济林木,全区现有经济林果园405个,种植经济林木2.90万公顷,包括茶树、核桃、花椒、苹果、梨、桃等树种,以核桃、花椒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已经发展到1397.8万株,年生产各类鲜果0.75万多吨,干果0.30万多吨;大力开展生态旅游,西藏有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巴松错、色季拉等国家森林公园和珠穆朗玛峰、雅鲁布大峡谷、羌塘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始起步。西藏的生态旅游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林业基础性工作有了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林业部门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林业部门负责的科研课题先后获自治区科技进展一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积极开展营造林新技术研究,加强了林业科技基础研究。大力推广了营养袋、ABT生根粉等造林新技术,引进了新疆杨、内蒙柳等一批优良树种,同时研究培育藏青杨等乡土树种30多种,其中培育成功20多种。完成了全区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湿地资源调查、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森林分类经营区划、林业规划编制等基础性工作;完成了重点公益的林区划界定工作,为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完成了30个有林县和38个宜林县的林权登记、发证工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西藏林业机构自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调整变动,1995年恢复正厅级政府组成部门(2002年机构改革后,西藏自治区林业厅变为西藏自治区林业局,为正厅级政府职能部门)。现自治区林业局内设7个职能处室,下辖3个直属事业单位,2个下属事业单位,1个国家濒管办驻拉萨办事处,共有工作人员158名。其中:高级技术以上职称8人、中级职称9人。七地(市)林业局均设正县级建制。30个有林县和38个宜林县的林业局均为正科级或副科级建制;全区林业干部职工2000余人;2002年成立了武警西藏森林总队,总队下辖设2个支队、3个直属大队、1个教导队,现有森警官兵1000余人;全区现有森工企业5家,国营苗圃52个。

  30年西藏林业事业的发展离不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离不了各界关心,离不了广大务林人员的艰苦努力,西藏林业事业工作者将努力用更优异的成绩向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责编:晶晶)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合作加盟  |   频道导航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Information Center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