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播区域中,其组织结构大都是以一个寺院为中心,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向周围的其他区域扩展其势力范围,建成若干寺院,这些新建的寺院就以中心寺院为宗教上的模式进行各种宗教活动,接受中心寺院的领导,形成从中心寺院到下属寺院结构上的层级关系,有些藏传佛教寺院的层级关系更为复杂,可以达到多级层级关系,这种关系在藏传佛教中一般被称为母寺和子寺的关系,十分形象和准确的说明了青海藏传佛教寺院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途径和方法。层级关系的出现表明了青海藏传佛教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在局部区域内使多个寺院以层级关系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寺院集团,表现出了集中与统一的特点。但这种以中心寺院为核心的、具有宗教上的管辖关系的层级结构所组成的寺院集团,在地域上并不是完全的地域相连,有许多中心寺院所管辖的子寺在地域上有相当的距离,成为一种独特的层级结构。
本文以佑宁寺为例,研究中心寺院和属寺之间隶属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1、以佑宁寺为中心的藏传佛教寺院层级结构的建立
佑宁寺,是青海十分重要的藏传佛教中心寺院之一,位于青海互助县,其在藏传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属寺众多,属寺分布地域广泛,直接下辖寺院有45座,在青海东部河湟流域的互助、乐都、大通、门源、循化、化隆、尖扎、贵德、湟源等县均有分布,甚至在甘肃天祝县、裕固族自治县以及新疆靖县、焉耆也有分布,其分布的广泛程度,在青海的藏传佛教寺院中也是不多见的,对青海东部及其临近地区藏传佛教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该寺又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
从45座子寺和母寺的关系来看,之所以能够成为母子关系,是因为在其寺院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大体可以分为3种类型:
其一,是寺院在创建时,由佑宁寺的活佛或僧人创建,或是在寺院的扩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该寺院就和佑宁寺形成了隶属关系。如扎子寺、章嘉寺等大多数寺院都属于这一类型。
其二,是由于佑宁寺所具有的政治、宗教地位,使得一些寺院积极向佑宁寺靠拢,请佑宁寺的活佛或高僧任其寺院的主持或派驻代表管辖寺院,从而使该寺和佑宁寺形成管辖关系;如华藏寺、夏琼寺等就属于这一类型。
其三,是佑宁寺培养的僧人,在各地建立寺院,弘扬佛法时,不忘其根本,仍然根据其传承,将佑宁寺作为母寺,如堞尔寺、铁瓦寺等。
据吕建福先生在《土族史》中研究,青海的以土族寺院为主要僧员的寺院有37座,主要分布在大通县、互助县、乐都县、民和县、同仁县以及甘肃的永登县和卓尼县,其地域和土族的分布地域相一致。从吕建福先生所列的土族寺院和佑宁寺所管辖的寺院做一对比,不难看出,佑宁寺所管辖的寺院并不是以土族寺院为限,还包括了裕固族的寺院在内。此外,也不是所有的土族寺院都归佑宁寺管辖,互助和民和两地的20座土族寺院就不在佑宁寺的管辖之下。但佑宁寺所管辖的45座寺院,基本包括了大通、互助、乐都为中心的地区的土族寺院,以及周边的甘肃天祝、裕固等地的寺院。因此佑宁寺及其属寺,构成了一个以佑宁寺为中心的宗教层级结构单元,而不是以族属为中心的宗教单元。
2、佑宁寺所属寺院的层级
古典理论中的理想管理系统有两个主要部分:一为指挥链,二为控制幅度,这两个概念均描写层级结构的特点。控制幅度的概念指一个上级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几个下属。控制幅度窄的组织,层级结构相对细高,控制幅度宽的组织,层级结构相对扁平。从佑宁寺所属的寺院的层级结构来看,这种指挥链和控制幅度并不统一,佑宁寺所属的大多数的寺院来说,均有两个层级,但从佑宁寺-羊官寺-龙沟寺和长嘴沟寺有3个层级,从佑宁寺——夏琼寺——支扎寺——岗察大寺等寺院就有了4个层级。这些不同层级的出现,说明了佑宁寺对其所属寺院的管理,大都是宽幅管理的形式,相对的其指挥链就短。但对距离佑宁寺较远的羊官寺及其属寺,指挥链就较长,而对距离更远的夏琼寺及其属寺,其指挥链最长。这种层级结构对佑宁寺势力在化隆县等地的传播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责编:B/S-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