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2008北京藏学讨论会 > 分组讨论 > 宗教组
简述藏族煨桑颂辞的学术价值
作者:吉太加   发布时间:2008-10-15 09:45:00   来源:中国藏学网

  “桑”在藏语中原本为动词,其意思是”驱除”或”祛污”。后以功能命名其物,才出现”桑”的名词。桑的产生由烽火演变的世俗之源和来源于焚火熏香的宗教之源。由于桑及其颂辞随着社会尤其宗教的发展,成为藏民族日常生活和藏传佛教的一种仪式道规,具有广泛的民俗特点和学术文化价值。

  一、煨桑颂辞的修辞学价值

  藏语修辞学理论的正式产生,唯从檀丁的《诗镜》译成藏文后算起,但修辞手法的应用早已有之而且相当广泛。对藏语固有的修辞手法进行归类研究,只有依据民间口传文学,而煨桑颂辞又是藏族民间至今仍在广泛传播的一种口传文学形式,其修辞手法表现出种类多,应用广,手法独特的特点。例如:层递、反复、镶嵌、复叠、感叹、比拟等修辞手法层出不穷。积极手法和消极手法灵活应用,使得情景交融,妙趣横生。在修辞手法的应用上藏族口传文学作品和作家作品形成两种风格,两种效果。只有民间文学中的辞格和作家作品中的修辞方式优势互补,归类研究,藏语修辞才获完整,才能形成具有藏语语言特色的修辞学理论。

  二、煨桑颂辞的语言学价值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语言作为显现民族历史的一面镜子,语言发展的每个过程及其痕迹遗留在该语言之中。从现有的书面语言材料看,藏语有口语为主的表达方式和书面语为主的表达方式两种。前者主要表现在口传文学中,后者主要表现在作家作品之中。口传文学的语言属于大众语言,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因而它的语言学价值比作家作品的语言要高得多。此外,一是煨桑颂辞大多属于口耳相传,即兴传说,口语特色很强。二是历代藏语语言学家注重书面语,藐视口语,造成口语研究成果贫乏,几乎处于空白。三是藏语口传文学大多以口语形式流传下来,具有很强的大众性。尤其藏语口语中频频出现的拟声词、感叹词、连绵词等藏语固有的许多词语很难在书面作品中看到。另外,藏语方言的差别也主要表现在口语方面,现存口语作品的风格特点也主要体现在词语和发音上。而藏语书面语由于受表达方式及语法规律的限制和历次藏语厘定的内容在文人作家方面执行得比较彻底等原因,藏语几大方言中书面语基本趋于一致。据此,作为口传作品的煨桑颂辞的语言学价值显得比较高。

  三、煨桑颂辞的历史学价值

  民族的迁徙就是民族文化的迁徙。藏民族也像其他民族一样在频频的迁徙中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充实自己。民族分化前形成的精神文化必然被带到分化后形成的民族中去。远古分布在青藏高原的羌族由于自然或战争原因向南迁徙,与原来在那里的土著族群结合逐渐形成藏族、白族、彝族、纳西族、普米族、门巴族、珞巴族等众多民族。由于这些民族在分化之前基本信奉苯教,而后又大凡信仰藏传佛教,因而他们在举行宗教仪式或布置道场时,都有煨桑熏烟,高呼神灵保佑的风俗。并且他们在煨桑中的屡屡程序和颂辞的基本内容大相径庭,这说明具有渊源关系的不同民族在分化后的很长时间里有很多文化联系。从神路图上看,西南方向信奉苯教或佛教的诸民族的山神、地方神、灶神、护法神等诸神一脉相承,出于一源。对此在卡瓦格博礼赞中有这样的记载:总神冈底斯山桑,父叔玛沁邦拉桑,母舅唐拉雅秀桑,亲舅扎日扎贡桑,哥哥拉喜岗日桑,弟弟干布思军桑,公主岗嘎夏麦桑等等。由此可以略知民族族源与神系之间的联系。

  四、煨桑颂辞的宗教学价值

  人类祖先在蒙昧时代处于对自然现象的敬畏,把山岗树林,江河湖泊被人格化,神圣化,尔后冠于诸多美名和传说。随着宗教思想的日渐端倪,把山神、湖神纳入原始宗教神系,虔诚供奉朝拜。藏族的原始宗教就是苯波教。苯教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凡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的自然物被当作神灵来崇拜,而对神灵的供奉主要以祭祀为主,祭祀的主要方法又是煨桑,所以,自然物与神灵,神灵与祭祀,祭祀与煨桑密不可分。吐蕃时期,佛教传入西藏,佛苯融合首先从苯教神灵的佛教化开始,因而佛教正式占据藏民族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后,作为祭祀的主要形式之一的煨桑及其颂辞仍然成为西藏宗教颂辞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宗教仪式,煨什么样的桑就颂什么样的辞。由于煨桑供奉对象的神系有佛苯或世俗与非世俗之别,给神灵煨桑用的物品也有素荤之分。无论源于苯教的神系或佛教神系,一旦作为供奉对象来祭祀时,他们都有被形象化的神像,这就给供奉者心理上造成了有形必有身,有身必有能,有能不可侵犯的敬畏之心。

  五、煨桑颂辞的民俗学价值

  煨桑本身既是一项宗教活动,又是与藏民族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习俗。藏民族处于对赖依生存的自然界的保护,不乱砍乱挖,不任意践踏花草,尤其高山湖泊周围的飞禽走兽,树木花草被看作山神水神的家畜园地严加保护,并把鸟语花香,动物成群被视为神气缭绕的象征,大加称颂。转山转湖,祭祀俄堡以及与此相联的赛马、歌会、舞蹈、市场已成为藏民族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此外,送“鲁”的道场布置,呈送方式,与人们请客求助不无关系。燃起浓浓桑烟,商议要事,挥舞刀剑,又与盟联友好,古代出兵打仗,关系甚密。嫁娶喜事,燃一堆桑烟,喜气甚增。如此种种,那里有桑烟,那里就有人头涌动,操办大事。桑象征藏民族生活的朝气,桑辞犹如藏民族生命的气息,游荡在高山丛林,弥漫在湖泊田野。

  综上所述,桑源于民间,盛于民间。民间文化的屡屡迹象珍藏在煨桑过程及其颂辞之中。对桑辞的语言韵律,内容称颂,神系渊源,地理环境,敬仰心理进行系统研究是藏族文化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一项研究宝地。

(责编:B/S-DIY)

前方记者:吴清兰 顾钰 魏毅    责编:郭爽    设计:刘翀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合作加盟  |   频道导航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Information Center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