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较异同的背景
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有机组成部分。汉地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汉地,汉地佛教学者将印度佛教的经论由梵文翻译成了汉文,形成了汉译大藏经经、论、律三藏。藏传佛教于公元7世纪由印度和汉地传入吐蕃地区,藏族佛教学者将印度佛教的经论由梵文和汉文翻成了藏文,形成了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经部)和《丹珠尔》(论部)。
汉语言文字和藏语言文字,历史悠久、载量深广。它不但准确、完整深刻地承载、反映、体现本民族古老的同质文化,而且还能准确、完整、深刻地记录和承载其他国度的异质文化。历史上,用藏文和汉文翻译、记载印度佛教经论的事实便证实了这一点,这也是古今中外从事佛教研究的学人所公认的事实。
众所周知,汉文和藏文同属汉藏语系,但毕竟是两种不同话语系统的语言文字,两者在语音系统、语法结构、构词方式等方面不尽相同,迥然有别。这就决定了其两种语言文字在翻译佛经的内容和形式方面既有很大的相同性又有较大的差异性,但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表达了佛教的同一思想。这一思想是两种不同语境下的语义转换。
本文以藏传佛教著名学者笃补巴·西饶坚赞(1290-1361)的名著《山法了义海论》为语料,就汉藏佛经翻译的异同问题试作比较研究,就教于方家同仁。
《山法了义海论》是藏传佛教觉囊派的开宗明义之作,书中,笃补巴·西饶坚赞为论证觉囊派的特殊教法“他空见”,引用了印度佛教大量的经、论,来论证“他空见”的正确性、经典性和权威性,证明“他空见”有印度佛教经典的确凿依据,而非无经证的任意杜撰或外道邪见。笃补巴·西饶坚赞所引用的这些经、论大部分都有相应的汉文译文。
本文就此经论中典型的汉、藏译文为基本资料,分析汉、藏译经论从内容到形式的异同性,并从中总结出汉、藏译经论的特点和规律。
二、比较异同之内容
(一)两种译文从内容到形式达到了完整的统一
(二)两种译文内容一致而形式上有差异性
(三)两种译文从内容到形式的巨大差异性
三、比较异同之总结
汉藏佛经翻译的历史事实表明不同语境下形成的语言符号及其所承载的思想内涵,可以通过翻译这个纽带来交流和互换。我们需要探讨的是,为什么历史上汉、藏民族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如此准确、深刻地翻译了印度佛教的经论,并且两族都完整地接受了印度佛教的思想义理?我们认为,解答这个问题,不能不提到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1767-1835),他是一位语言哲学家,他的翻译理论认为,“人类语言的结构之所以会有种种差异,是因为各民族的精神特性本身有所不同,”而“有必要把民族精神力量看作真实地解释原则,看作决定着语言差异的实际原因。”他还说:“语言中限制、确定中的异物只是有异于我瞬时的个人本性,而非有异于我原初的真正本性。”从洪堡特的翻译理论中,我们可以总结,不同民族的语言有极大的差别,他们各自都有自己质的规定性,但这种差别不能妨碍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这说明语言差别的殊相背后潜在着普遍的共相及潜涵着人类共同的本性。换句话说,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和互换之所以成为可能,它靠着人类心灵的共同性和人类价值的普世性。
我们认为,用洪堡特的这一理论来分析,历史上汉藏佛经的翻译堪称世界翻译史上的典范,已成为翻译史上语言符号可译性的典型例证。
(责编:B/S-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