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2008北京藏学讨论会 > 分组讨论 > 语言文献组
文化的认同和融合—汉藏文献互译浅见
作者:王尧   发布时间:2008-10-14 17:48:00   来源:中国藏学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中华文化也是多元—体的绚丽多彩的文化,这一点已经成为常识,其中包括国内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等的文化交融。

  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员,她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光辉和灿烂,而藏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藏传佛教为载体,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语言、文字、文献、艺术、美术、音乐、戏剧)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的精神和理想。中国佛教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除了在内地流行的汉语系和各宗条派(禅、净、天台、华严、律、密……),还有包括了在藏区和蒙古等地区流传的藏传佛教、南传的声闻系上座部佛教。表现了佛教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全面深厚持久的影响,这是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而且,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过一定的作用,有其极为丰富的历史内涵。比如:在北京人们早已习惯于新年里去雍和宫观看“打鬼”和庙会;在西城上空矗立巍峨地标性的妙应白塔,已成为北京人的骄傲;而北海公园里耸立在琼华岛上的“金刚宝座”塔(北海白塔)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至于在蒙古各地,在五台山,在承德,在藏传佛的圣地,数不胜数,都成为当地的民俗佛教文化的巍然大观。这些都是长期以来藏传佛教大师们辛苦地将藏传佛教东传,逐步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融合的结果。很值得深思和研究。期中,最令人难忘的是汉、藏两族的一批翻译大师的贡献令人肃然起敬。

  唐代,在敦煌石室遗书中就有汉文名著的藏文译品,如:

  1.P.T.986号《尚书》译文残卷,存158行,共四节:为泰誓中,泰誓下,牧野、武成。

  2.P.T.291号《战国策》96行,为“魏策”六篇,包括“田需贵于魏王”、“华军之战”、“秦魏为与国”、“王假三年”、“秦王使人谓安陵君”、“魏攻管而不下”等六节。

  3. 《史记》卷七十六之《平原君与卿列传》中关于“毛遂自荐”的故事见于P.T.1287,《赞普传记》第四节中引出“参哥米钦”毛遂式自荐之说词。

  4. 《孔子项托相问书》,在P.T.992、1284、S.T.724等数件译文为传神。

  5. 《贤愚经》的译文是由管•法成(Vgos-chos-grub)由汉文译成,后收入藏文大藏经中,影响最令人注意。

  元代,八思巴(Vpags-pa)等高僧在大都弘法,以宫廷中帝王、后妃、王子、公主讲授藏传萨迦、噶举等密法经咒,译为汉语,编成《大乘要道密集》在宫内流传,其中为萨迦、噶举各派著作甚多。

  八思巴亲自在大都讲经说法,编成《彰所知论》在内地流传,并被收入汉文大藏经中。南宋末代皇帝少帝显降元,封瀛国公,后出家,送往萨迦,常住三十一年,藏名Chos-kyi-rin-chen,人称“法宝大师”,他曾翻译《因明入正理门论》和《百法明门论》为藏文,后被收入藏文大藏经丹珠尔部。

  到了当代,中央成立了民族语文翻译局(包括蒙、藏、维、哈、朝等文种),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由于当时的形势,以政治理论和政策法令为主,以适应民族工作的需要,培养了一批翻译人才,同时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本问世。

  《水浒传》(Chuvi-ngogs-glam-rgyud)全120回,藏文本,1978年6月民族出版社出版,2001年9月第二次印刷,全四册。以五省区及北京民族出版社翻译组翻译,实际上索朗班觉等同志出力最多,主要负责人为次仁平措。

  2、《红楼梦》(Khang-dmar-myi-lam)一卷,前三十回,索朗班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年9月初版,660页),前有长篇“译者前言”,述及翻译的起意、过程,烦恼和解决,说明对《红楼梦》一书伟大意义的认识。

  《唐诗三百首》,平措次仁译,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平措次仁,拉萨人,出生于夏瑜家族,受过良好教育,曾任西藏班协秘书长、社科院院长。

  他们几位的工作能力和热情在长期的负责岗位上有杰出的表现,也有被委以令人钦佩的官职(如,副局长、院长、党委书记……)。但,他们始终仍然陶醉于、着迷于文学翻译事业,这些翻译大师都以自已的翻译而自豪。

  应该特别提到已故的索朗班觉先生,令人怀念,1932年生于拉萨,1996病逝北京。他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历史学家,曾师从察珠活佛、多吉杰博等大师,有很深藏文造诣。生前有多种译作问世,对于汉藏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虽然曾出任民族语文翻译局副局长、党委书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但依然醉心于文学翻译中,竭尽全力参与完成《水浒传》的全译文,并带病努力译出《红楼梦》前三十回。

  《东嘎大辞典》中有专条(P.1210-1211)以两页篇幅,叙述颇详尽,特别指出他呕心沥血全付精力贯注于《红楼梦》前三十回的翻译成就大为赞扬,称羡他的翻译家的品质、对汉藏两大民族的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对启发后人、增进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的意义深远,可谓典范。氏1996年1月28日心力交瘁而终。由此看出,藏族学者对他的称赞和敬重。

前方记者:吴清兰 顾钰 魏毅    责编:郭爽    设计:刘翀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合作加盟  |   频道导航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Information Center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