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八世纪下半叶吐蕃进入河西经略凉州以来,藏族文化及藏传佛教在凉州大地传承不断,影响深远。特别是公元十三世纪,凉州藏传佛教在萨班、八思巴两代伟人的大力推动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其中,传承于世的凉州藏文典籍最有代表性,是弥足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文物考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一、凉州藏文典籍基本情况
凉州藏文典籍现藏于武威市博物馆。该典籍以《藏文大藏经》为主,间有吐蕃木牍和吐蕃写经。具体数量是:409函《藏文大藏经》,4件吐蕃写经,4块吐蕃木牍,1件丝织品藏文祈愿颂词,16页特殊版本的藏文抄经,一部手抄本《莲花生大师本生传》。其中,《藏文大藏经》基本属于《甘珠尔》部,也有少量《丹珠尔》部,根据函数和纸张格式分析,约有4套《甘珠尔》和《丹珠尔》,共计5300多部、10万余页(双面)、8000多万字,98%属手抄本。
凉州藏文典籍虽经历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但大多数字迹仍然新鲜如初,几乎看不出岁月的痕迹。在大多数佛经的封面上都绘制了精美的佛像,在《贤劫经》的每页经的中行位置绘有千佛,最后一页绘有四大天王像。有些佛经的扉页上还绘有藏王松赞干布、牟尼赞布的画像,从佛像的造型艺术上看,多为藏传佛教宁玛派和噶当派画法。《甘珠尔》以《般若》部起首,只有6页《总目录》,属于西藏纳唐版《旁唐目录》,是最古老的版本。有4函铜刻朱砂印本,据专家考证是绝版,非常稀有珍贵,多数经函后记题跋中注明抄经的时间、地点、供养人的姓名等,历史研究价值很大。特殊版本的几张抄经所选用的纸张据专家称是非常稀有的棉花纸。
二、凉州藏文典籍历史文化传承渊源
凉州藏文典籍,解放以前,均供奉于凉州各地的藏传佛教寺院,保存比较完好,门类比较齐全。这些典籍究竟从何而来,经专家分析鉴定,基本都属于当地信教群众捐资抄写的。《藏文大藏经》的题记中明确记载:抄写佛经的善业功德完成于“金凉州”的“甘珠尔宝殿”(藏经阁)。这说明凉州藏文典籍出自本地,而非来自外地。关于凉州藏文典籍的产生年代,从藏文字体、题跋后记、皇帝年号上综合分析,专家认为凉州藏文典籍产生的年代前后有别,时间不一,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而是经过几个朝代,经历了千余年历史。凉州藏文典籍最早的作品是公元755年以前的吐蕃写经和木牍,这是藏文未进行厘定之前的手写体,时代特征很明显;其次是吐蕃第四十代藏王赤祖德赞(866-901)执政时期,对藏文进行第二次厘定之后的作品,这个时期的最大特征是藏文字体中所保留部分古藏文拼写法等古藏文字形。《藏文大藏经》的抄写底本是吐蕃时期的。最晚的作品是元、明时期抄写的,在一些经典的后记中明确记载有皇帝的年号,如“天历”、“万历”(藏文译音)等等。明朝以后再未出现任何年号。可以肯定,凉州藏文典籍都是明朝以前的作品,历史非常悠久。解放以后,武威文管部门把各寺供奉的藏文典籍收归武威文庙保管。
凉州藏文典籍,虽历经沧桑,仍保存至今,堪称奇迹。
三、凉州藏文典籍研究价值
经武威市政府与西北民族大学合作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凉州藏文典籍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中国藏学界的高度关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科研部门和民族高等院校先后派资深藏学专家前来武威考察凉州藏文典籍。武威市政府还邀请西北民族大学藏学专家和甘肃省文物局的文物考古专家前来武威对凉州藏文典籍进行了文物等经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凉州藏文典籍很珍贵,具有重大民族文物考古价值和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