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2008北京藏学讨论会 > 分组讨论 > 博物馆组
雪山与大河之间:中印边境佛教考古新发现
作者:霍巍 张长虹 吕红亮   发布时间:2008-10-15 09:26:00   来源:中国藏学网

  我国与印度(包括印占克什米尔)有着漫长的陆地边境线,其中在喜马拉雅山西段地区一般习称为中印边境西线(或西段)。中印边境西段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新(疆)(西)藏公路经过这一地区,它北起新疆南部的叶城,经西藏的噶尔向南延伸到普兰,再由普兰向东经日喀则到拉萨,成为我国西北边陲极其重要的国防和经济动脉,所以这一地区也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中印边境西段位于今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的什布奇、波林卡孜等地区,与印占克什米尔紧相毗邻,扼控着中印边境的制高点,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历史上看,这一地区是我国通向克什米尔和西域各国的重要通道之一,唐代吐蕃曾经在兼并西藏西部最为强大的“象雄王国”(在我国汉文史籍中也称其为“羊同”或“女国”)之后,直接控制了这一地区。公元10世纪,随着吐蕃王国的灭亡,吐蕃王国后裔的一支流亡阿里并与当地土著联姻,在阿里地区建立起著名的古格王国,继承了吐蕃王国对这一地区的统治。

  2007年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组成调查小组,深入到这一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本次考古调查所涉及的区域均集中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的波林乡、底雅乡境内,包括波林、卡孜、什布奇、马阳、底雅、古让等村庄。这一带的海拔高度落差很大,从象泉河河谷底部的3000米到中印边境界山的山峰顶部,海拔垂直高度上升可达到3700~4100米。发源于我国西藏噶尔县境内的象泉河从什布奇流出国境线,进入到印占克什米尔境内,成为印度河的上游,印度称其为“萨特累季河”。

  本次考古调查所涉及的调查地点和所获资料多与古格王国初期著名的大译师仁钦桑布(Rin-chen bzang-po,958-1055年)其人其事有关。中国学者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曾多次在这一地区进行调查,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如在波林村的卡孜河谷,曾发现过帕尔嘎尔布石窟遗址、帕尔宗石窟遗址;在底雅乡的底雅村发现过热尼拉康、在什布奇村发现过普日寺等佛教遗存。但是这些重要的发现除少数发表过正式的考古调查简报之外,大多均没有经过系统、正式的考古调查。此次中印边境线上的考古调查,不仅对上述遗存进行了正式的考古记录与测绘,同时还取得了诸如聂拉康、查宗贡巴等一系列新的重要发现。其中,聂拉康、卡孜村十三座佛教建筑遗址以及热尼拉康遗址等的发现和确认,均可证明史载仁钦桑布时期曾在这一带大兴建寺修塔的记载应当是可信的。这些佛教遗存的发现,可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显示出文献中关于大译师仁钦桑布曾经建有一百零八座寺院和三百余座佛塔的记载并非全是虚妄之词。如果再考虑史籍中记载的仁钦桑布生平活动情况,其诞生地在底雅热尼的说法得到进一步的证明;结合过去在今卡孜寺调查发现的“断指铜像”和此次在卡孜村发现的十三座佛教建筑遗址综合加以考虑,史籍中提及的“卡孜波林”是仁钦桑布父亲的诞生地,仁钦桑布为了纪念其父亲曾在这一带建立寺院、供奉佛像的史实也找到了一些相关的线索,为今后进一步结合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考古实物资料。

前方记者:吴清兰 顾钰 魏毅    责编:郭爽    设计:刘翀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合作加盟  |   频道导航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Information Center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