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2008北京藏学讨论会 > 大会传真
解密“人气旺盛”的博物馆专题讨论
作者:吴清兰   发布时间:2008-10-16 11:20:00   来源: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首都师范大学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教授谢继胜在会议上提问。摄影:吴清兰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熊文彬在会议上提问。摄影:吴清兰


美国特拉华大学古代建筑设计中心教授钱德拉瑞狄与会议主持人霍巍交谈。摄影:吴清兰

  博物馆专题小组“人气旺盛”

  “2008北京藏学讨论会”目前正在在涉及不同领域的8个会场内进行。从14日下午讨论正式开始至今,笔者一直穿梭在各个讨论现场,看到博物馆专题讨论会场内一直都是人气旺盛、高朋满座。

  为了让更多的与会者能参与到讨论当中,大会特意在会场临时加了几张桌椅。尽管如此,有时还是没有办法满足“粉丝们”的需求,有的“粉丝”不得不站着旁听。在会场内,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当发言人完成自己的阐述后,主持人会留出2-3个名额进行提问,这是讨论会上气氛最活跃也是最热烈的时候。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抓住机会对有争议或是不清楚的相关问题向发言人进行提问,在有争议的地方,还会邀请所有与会人员一同参与讨论。偶尔还会看到有“迫不及待”的学者在前一个问题还没有解答完毕之前,便已经把手举好了。鉴于大家的热情,主持人也常会“善解人意”地多增加几个提问的名额。这样,预定好的时间无可避免的因大家的热情而延时。对于没有“抢上”名额的学者而言,15分钟的茶歇空档,自然就成了他们提问探讨的另一“黄金”时间。

  博物馆专题讨论小组,这里似乎是主会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里人气最旺的地方。

  小组召集人“解密”各中玄机

  那么这个小组的魅力在哪呢?笔者特意请到本小组召集人,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所长霍巍博士,来为大家揭晓谜底。

  霍巍博士说,开设博物馆组在几次藏学讨论会中是第一次,这个小组大致包含了考古学、艺术史、文化学、博物馆学等不同的学科,是一个门类比较广泛的讨论小组。这个小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往往从西藏的实物材料出发,结合文献材料,对藏族历史的各个方面进行探讨,所以它和单纯依据文本进行研究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霍巍博士介绍说:“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中国汉藏学者为主体的藏学家在西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考古调查工作,因此获取了大量的实物资料。用实物资料来阐明历史有它的客观性、直观性和科学性。我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和其他小组一起来研究藏学。”

  为了让专家学者们能更有效、更集中地交流,博物馆专题组在过去的几场讨论中,做了一些调整,把内容密切相关,或者地域相近的话题集中在一个时段进行讨论。他说:“这样一来,中外学者就可以同时以自己在这个地方的不同经历来讨论相同的问题。这样也可以实现两个沟通,即:文本和实物材料的沟通,中外学者对共同感兴趣问题的沟通。”

  当谈到博物馆专题的特点时,霍巍博士说,它的特点在于可以避开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比如政治问题,来进行一种纯学术层面的高端交流。这一点未来在发展西藏学术研究中可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参与博物馆专题讨论的国外学者大多来自奥地利、美国,他们多是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比较超前的学术成果。(责编:晶晶)

前方记者:吴清兰 顾钰 魏毅    责编:郭爽    设计:刘翀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合作加盟  |   频道导航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Information Center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