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英文] [藏文]
北京掌勺归来 三名川菜大厨揭秘“奥运厨房”
作者:    发布时间: 2008-09-23 10:26:00   来源: 成都日报

  “小罗就在我面前打饭,我的心激动得‘扑通扑通’直跳。”……昨天,胡朗秋、程浩和孙建伟刚刚走进川大华西医院中央厨房,立马就被同事围在了中间,一个多月没见面,大家早就等不及听三名“奥运大厨”讲奥运村里的故事了。原来,今年7月24日,这三名在华西医院中央厨房工作的大厨,作为唯一一批川菜师傅,幸运地入选了“奥运厨师”阵营。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他们承担起了为奥运村里的运动员掌勺的重任。现在,奥运会和残奥会都已经顺利闭幕,成功完成了“奥运使命”的三位大厨,也于19日晚回到了成都。然而,他们似乎还没有从掌勺奥运会的兴奋劲儿里走出来,关于奥运厨房的龙门阵多得摆不完……

  开眼界

  方锅炒菜 炉火温柔不糊锅

  “进奥运村的第一天我就大吃了一惊,厨房里炒菜用的锅,竟然都是长方形的,有一米多深,比桌子还大……”说起第一天进驻奥运厨房的情景,有着近30年“厨龄”的特三级营养厨师胡朗秋,连说了几个“长见识”。胡朗秋说,刚开始,用惯了圆锅的三名川菜师傅都不习惯用大方锅炒菜,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了方锅的优点,“这种专门为大型烹饪任务设计的方锅很人性化,厨师操作起来十分方便,不容易被烫伤、烧伤,而且和方锅配套的炉火也经过了精心设置,非常‘温柔’,炒菜的时候根本不用担心糊锅。”

  此外,胡朗秋还对特别为奥运村配备的“数字化煮饭锅”印象深刻,“只要用量杯量好8升米和8升水放进锅里,用手指按一下按钮,厨师的任务就完成了。30分钟后,香喷喷的米饭会准时出炉,煮出来的米饭软硬干湿正好,绝对不会出现‘夹生饭’。”胡朗秋说,“每天奥运村都要接待2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0多名运动员和随队官员,需要保持24小时不间断的供餐服务和450多种食物的循环供应,每小时的就餐人数都高达6000多人次,就是这些先进的烹调设备,保证了奥运厨房顺利运转。”

  被折服

  严控温度 冻库里面做凉菜

  入驻奥运厨房后,三名川菜大厨被安排在中央生产区的亚洲风味区担任行政厨师长。而奥运厨师的阵营十分庞大,仅仅是亚洲区的中餐组就有300多名厨师,厨师们被分为米饭主食、汤粥汁、肉类、蔬菜等几个制作小组,按三个班次轮流倒班。而奥运厨房里严谨的工作流程和对食品卫生近乎苛刻的“高标准”,让每位厨师都打心底里叹服。

  “在奥运厨房里,每一道菜都制订有标准菜单,使用的主料、辅料,生产步骤、营养当量,甚至连盛器都有严格规定,所有的调料都是按照编码进行储存的。”在华西医院的中央厨房里,程浩是大家公认的“秀才”,掌握着一身“科技烹饪”的硬本事,但这次,他也不由得为奥运厨房严格的流程管理叹服。程浩说,烹制菜肴时,厨师们必须穿统一的工作服,佩戴一次性手套和口罩,即便是皮肤上擦破了一块皮,也必须立即离开操作间。

  此外,程浩还提到了两个特别的数字:“在奥运厨房里,4℃和75℃这两个温度值,是被厨师们时刻记在心上、挂在嘴边的重要数字。”原来,奥运村供应的所有凉菜,都是在冻库里制作完成的,凉菜制作间的温度必须保持在4℃以下,因此,即便是在盛夏,制作凉菜的师傅们却必须穿着统一的“棉袄”工作服。而在烹制热菜的过程中,情况却恰恰相反。每道菜肴出锅前,工作人员都会用特制的温度计对菜品的温度进行测量,如果菜肴的温度低于75℃,就必须返工重做。如此严格的操作规范,让程浩很是服气:“菜品如果长时间存放在4℃—65℃之间的环境里,很容易变质。从菜品温度控制这个小细节上,就能感受到这次奥运组织工作的用心和负责。”

  最得意

  水煮肉片 引老外寻香拍照

  虽然每天都在奥运村里忙碌,但是三名大厨却不约而同地说,自己离奥运很近也很远。“我们每天早上3点50分就要起床,4点就乘班车出发去奥运村,5点10分准时抵达厨房开始准备工作,6点正式开工……为了保证有充足的精力完成工作任务,我每天晚上7点钟就睡觉了,开幕式、闭幕式都没看成,更挤不出时间去看比赛了。”这是胡朗秋心里留下的一个遗憾。但是在奥运厨房里,三名大厨也各自经历了不少难忘的时刻。

  “有一天菜单安排做水煮肉片,由我负责烹制。当时很多外地厨师都围在我身边,想看看我们川菜师傅是怎样烹制这道正宗川菜的。”胡朗秋有些得意地说,更让他感到“有面子”的是,当他把海椒、花椒等调料放进烧辣的热油中时,一股川菜特有的香味一下子弥漫开来,几位外国厨师竟然寻着香味找了过来,一边惊叹,一边拿出相机拍照留念。“能把川菜带到奥运会上,让世界各地的朋友都尝到正宗的川菜,从认识川菜开始,了解我们四川,我觉得特别高兴。”

  而除了难忘的奥运回忆,三位大厨还带回了一份特别的纪念品:在服务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使用的工作牌。“每个工作牌上都安装有电子芯片,记录着我们的个人信息。对我来说,这是最有价值的奥运纪念品,我要把它们当成宝贝收藏起来,等以后抱上了孙子,我再拿出来,给娃娃讲北京奥运会的故事。”49岁的胡朗秋乐呵呵地说。(责编:丁丁)

相关链接
版权-通用-无样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合作加盟  |   频道导航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Information Center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