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与“雪顿节”结缘
说起“雪顿节”,每每让我碰然心动 因为职业的机缘,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进藏以后,虽然有“文革”的动乱和封杀,但因生活在自治区藏剧团里,与原觉木隆藏戏班的艺人耳磨斯鬓之中,就已经陆续听到了有关雪顿节的一些有趣的情况。从70年代末开始,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被禁锢的思想之门开启了,包括传统藏戏在内的藏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接触,而且受到重视,作为一个以戏剧专业为职业的我,自然利用自己生活在藏戏艺人中间的条件,开始从他们那里专注于对传统藏戏及其雪顿节资料的搜集,于是有了《西藏日报》上1980年《藏戏的流派》和1986年《西藏盛大传统的雪顿节》的文章。
参与恢复雪顿节而产生的遐想 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的吹拂,西藏一年一度的雪顿节恢复了。雪域高原,拉萨河畔,1986年雪顿节,给神奇的圣地古城增添上了一层更加诱人的色彩。20世纪60、7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雪顿节一直未举行,这是第一次正式恢复,规模空前。除了西藏,还邀请了青海、甘肃、四川三省藏族自治州的藏戏演出团体参加,而且还有北京、上海的专家学者多人参与考察,也就显得格外欢腾、热闹。会议期间又成立了五省区藏戏研究学会,作为学会的具体筹备、大会主持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我,真是信心倍增的同时感慨良多,因为自己跟藏戏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数十年的藏戏创作和研究,对于藏戏艺术规律也开始摸索进入科学之堂奥,探获了其中的乐趣,故而自信会尽责任的。当时我因此而产生出一种长远的遐想:雪顿节可以成为西藏,甚至我国五大藏区促进藏戏各种剧种、流派的聚会展示、交流学习、发展提高的最好平台,以至发展成为现代文化产业的一种具有强大优势的品牌。
但是和庆幸 1986、1987两年的雪顿节由自治区文化厅举办和五省区藏戏研究学会年会召开以后,雪顿节降格而归为拉萨市举办,五省区藏戏研究学会也无人问津了。以后我又不断有藏戏论文发表,又有《藏戏与藏俗》的著作问世,以及主编和主要撰稿的大型图书《中国藏戏艺术》出版,这些论文和著作中有不少关于雪顿节的探讨和论述。及至最近被市文化局邀请为今年雪顿节暨拉萨首届藏戏汇演的评委,真正使自己庆幸与雪顿节结缘之外,晚年还可以为藏戏及其雪顿节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绿色净土上的欢乐盛宴
藏历6月底7月初的拉萨,到处是盛开的鲜花、饱满的麦穗和浓绿的旋柳,使整个古城显得更加艳丽。例如拉萨周围山峰夜来降雨,绵绵山峦透出一层绿茵茵的草色,那就更增添古城新貌的清丽。清晨,山谷间萦绕着漫漫的云雾,明媚的阳光穿过薄雾,越过峰巅洒向通衢大道与巍巍群楼相交的街市,整个拉萨简直就是一个披着薄纱轻盈舞蹈的圣洁而漫妙的仙女。而位于拉萨西南城区的罗马布林卡,便是仙女手上捏着的一朵十分艳丽的鲜花。这朵高原古城的花朵,拉萨河边的松耳石,在灿烂的阳光里,更具迷人的魅力。一年一度的雪顿节,就在这里依次展开。
无独有偶全民节 说起雪顿节,使人联想到古希腊的“雅典戏剧节”,他们的悲剧和喜剧,也是在露天剧场演出,演员也是要戴面具,也有歌舞和伴唱;演员全部是男的,女角和合唱队都由男演员扮演。而且古希腊戏剧演出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希腊悲剧,始终带有宗教色彩,内容题材多采自歌颂酒神和荷马史诗中的神话与英雄的传说。而且他们是真正的全民性的“狂欢节”。它从“酒神节”演变而来,是民众的节日,大多数公民包括一些妇女、儿童、奴隶都能看戏,甚至囚犯也可以出狱来观摩。
有意思的是,我们西藏的雪顿节与它十分相似。每年藏历7月(相当于公历8月),正是高原雪域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黄金季节,在拉萨举行以藏戏为主要艺术活动的“雪顿节”。据拉萨很多老年人说,旧西藏时,罗布林卡一年到头门卫森严,普通官员进去也要盘查,但是一到雪顿节,却格外开恩,届时上至达赖喇嘛和贵族、官员,下至普通百姓,包括农奴、奴隶、乞丐,甚至是当时散放的戴着脚镣的囚犯,也都可以进到罗布林卡内看戏。诚然,正当倡导并实现着以人为本的今天,雪顿节才成为人民大众甚至无分民族国界的真正全民性节日。
拉萨中心雪顿节 藏历6月29日和7月1日,由12个团体除一个个地去布达拉宫、罗马布林卡和哲蚌寺轮流表演“谐泼”仪式外,还要集中到哲蚌寺参加浴佛节演出,然后在甘丹颇章院子里进行“哲蚌雪顿”演出。7月2日作准备。
从7月3日至6日,先由蓝面具藏戏的四大流派团体觉木隆、江嘎尔、迥巴、香巴一家一天轮流在罗布林卡的观戏楼阁前广场上给达赖喇嘛和噶厦的僧俗官员以及广大群众献演自己的拿手剧目,初五一般由白面具藏戏扎西雪巴戏班作“扎西丹增”(吉祥收尾祝贺)演出。
从7日开始这12个团体先在拉萨市区内各个地方演出到16日,接着可以在城外郊区演出,这一段叫“拉萨雪顿”。
全区娱乐狂欢节 到8月10日以后,这12个团体各自回自己的家乡各处演出。各个地区的村庄、寺庙也都以能请到参加拉萨雪顿节的团体来演出,认为是“吉祥之兆”,因此这些团体回到家乡都要进行很多演出。
在拉萨举行雪顿藏戏和民间民族艺术汇演活动的同时,西藏几乎是全区,特别是全藏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举凡在藏族群众集结聚居的比较大的城镇、乡村和寺院中,都有自己的藏戏团体,还包括那些带点戏剧性质的民间表演艺术团体,如热巴、谐钦、喇嘛嘛呢、故事说唱“古尔鲁”、格萨尔说唱“岭仲”、林芝的“羌博”、后藏的“杰谐”等,也都格外活跃起来,拉场地、搭帐篷、结帷幔、戴面具、擦粉脸......未曾开演,雄劲亢奋的藏戏鼓钹声,已经传到十里山野外。人们背着糌粑口袋、青稞酒壶和烧茶用的“汉阳锅”等,倾家、倾村、倾城地出动,扶老携幼,近的徒步翻山,远的骑马涉河,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有的还自吟自唱,边走边舞,纷纷赶来观看演出。一个大型传统剧目,可以连续演出和观看三五个昼夜,往往是恣意狂欢,通宵达旦。如果这样还看了还觉得不够过瘾尽兴,那么一家老小,或一村僧俗,拉起圈子,点旺篝火,以雪山、森林、峡谷或急流为天然布景,演上一段自己最喜欢的、也是最拿手的藏戏;抑或干脆就是比赛表演穿插在藏戏中的歌舞、民间艺术和特技性的节目。其时,歌起舞落,声震山谷,雪山为之回音,长河为之动容。人们恣意狂欢,通宵达旦,连续多少个日夜,沉浸在节日的欢乐里。这样,在连续一个月的雪顿节期间,藏戏演出与西藏各地群众进行沐浴、野游、宗教祈祭、歌舞娱乐等活动,都以不同形式结合在一起,发展成了一个在全区范围的狂欢的节日。
雪顿 源于藏戏的魅力
在雪顿节的日日夜夜里,萦绕在拉萨人们耳旁的,是喜气吉祥的藏戏鼓钹声,喷珠吐玉般的藏戏念诵调和韵味无穷的藏戏唱腔;闪耀在成千上万观众眼前的,是与之神交已久的传统藏戏中的人物朗萨、苏吉尼玛、诺桑王子......或是早已结识的格萨尔王、森姜珠牡、旋努达美、意翁玛......;洋溢在每个藏族同胞心田的,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毫无愧色的自信、才气和豪情。以藏戏为主的雪顿节,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吸引力,是因藏戏确实有着许多独有的鲜明特色和无穷魅力。
面具表演而又有化妆表演 藏戏早中期的演出也都是男演员,有了面具也就便于男演员扮演女角。即使后来有了男女演员分别扮演男女角色,面具却更加发展了,既使西藏古老的面具艺术从主要表现虚幻荒诞的“神”的世界,迈入了主要表现世俗的“人”的世界,人类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获得更直接、更深层的表现;又使西藏独具特色的面具艺术发展得最为充分,几乎吸收了西藏原始祭祀的、民间表演艺术的和宗教跳神及悬挂供奉的所有面具艺术因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品种式样繁多、风采韵致各异的庞大系统。
藏戏发展到后来面具戏形态也开始被超越了,其主要角色反而不戴面具,而是运用化妆,如《诺桑法王》中的主角诺桑王子与仙女云卓拉姆,就化妆成白净红润的脸谱来表演;有些丑角也扑上糌粑作白脸,涂上锅灰成妖魔鬼怪的黑花脸。而解放后,藏戏的化妆艺术更加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专业的藏戏团体主要以化妆艺术来表现人物角色的脸谱,个别的反派角色如《卓娃桑姆》中的魔妃哈江前面以化妆来表现她的王妃形象,最后被打败露出魔女的真面目时,才戴上恶魔面具。
广场演出而又有舞台演出 藏戏的广场演出,与西藏山高水远、地广人稀的自然环境特点和长期经济不发达有密切关系。因为是广场戏,所以要求唱腔特别高亢辽阔,传得很远;就要在表演和唱腔中间,大量和轮番穿插民间歌舞和在演出实践中形成的特殊的藏戏舞蹈,舞步动作要求起落幅度大,只有穿插这样的歌舞和民间艺术包括杂技,才能使远距离的观众看得见、听得清,深深被吸引。
藏戏发展到现当代,广场演出和舞台演出已经开始并举。在西藏民主改革以后,成立了国家资助的专业藏剧团,他们对藏戏的传统演出格式有所改革,既可以用民间的广场演出,以剧情讲解分段介绍进行演出,全体演员始终在场作伴唱伴舞的古老形式;也可以把藏戏搬上舞台演出,以现代分幕分场,提炼冲突,集中紧凑的结构,而且在两个小时左右把一个传统剧目完整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宗教色彩强烈而又有突出的世俗生活内涵 藏戏从反映的思想内容上说,受宗教影响是比较深的。它的传统剧目中,既有反映西藏本土巫苯的神灵和祭仪,又有藏传佛教的神佛、人物和演义故事。藏戏又是一种世俗生活内涵十分突出的祭祀艺术。藏传佛教是吸收西藏原始巫教与苯教的基础而形成了自己的祭祀活动,大都带有全民性质,是为氏族、部落和今天的村寨进行消灾纳祥、酬神蘸鬼服务的,由此,逐渐演变成为具有更强的艺术性和世俗性的祭祀艺术。因为藏传佛教扎根于本地民间宗教的土壤而又带着浓烈的实践主义倾向,与世俗的社会生活制度相契合,演变成为一种全民普遍存在的生活方式,与民俗、社会人群早期自然崇拜的思维方式和中后期世俗生活的存在方式竞相融合。故而,作为宗教性尤为强烈的西藏祭祀艺术,它的世俗性生活内涵也同样表现得尤为强烈。
仪式性浓重而又有戏曲特征 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早期戏剧都萌芽于原始仪式,同样,藏戏的发生也不例外。青海和甘肃两省藏区的藏戏《贡保多吉听法》,就是由最初的宗教祭祀仪式羌姆活动中演变而来的,具有仪式剧风格的藏戏。四川的嘉绒藏戏也是由原始的苯教祭祀仪式发展而形成的。包括西藏的白面具藏戏和蓝面具藏戏,也具有十分浓重的仪式性。如藏戏的演出,分为开场、正戏和结尾三部分。
开场“温巴顿”,首先出场人物七温巴(渔夫或猎人)的“萨江萨短”(平正净地),二甲鲁的“甲鲁晋拜”(祈神赐福),七仙女的“拉姆鲁嘎”(欢庆歌舞),都是仪式性的舞蹈或歌舞,而且一开始就有祭祀藏戏戏神汤东杰布的内容。正戏“雄”,有许多反映巫教和雍仲苯教以及藏传佛教的信仰活动和仪式。结尾“扎西”,是正戏演出后的祝福迎祥的仪式,伴有歌舞。
同时,藏戏也有许多戏曲的特征。从以上介绍的开场和结尾,主要是仪式歌舞,而正戏也是符合王国维对戏曲特征“以歌舞演故事”的权威性概括的。藏戏的戏曲特征,还表现在它的唱腔、伴奏音乐、歌舞表演和说念韵白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程式化手段。
雪顿节来历的传说
掺血设宴,迷惑魔头 据传说,古时候在哲蚌寺背面的一山洼里居住着一个吞噬众生的恶魔。此魔一年中除藏历6月30日这天之外,一年到头昏昏沉睡,就在他醒过来的这个安居修习结束的日子,要吞下无数生灵充饥。为使众生免遭此劫,哲蚌寺的众僧侣就要在这天酸奶中掺血设宴。那个魔头看见信奉佛教的众僧侣正在开戒吃荤,认为离佛教灭亡的日子为期不远,便又放心地睡去。从而使许许多多无辜的生灵幸免于大劫难。其实,僧侣吃荤也并非真的吃荤,而是为迷惑魔头的,雪顿节也就年年延承了下来。当然,最早雪顿只是一种宗教仪轨。每年藏年6月30日,哲蚌寺除了酸奶里掺血设宴迷惑魔头之外,还要在寺里邀请最优秀的藏戏队去演最优秀的节目。同时,还要举行—年一度的晒佛仪式,一方面为防发酶或虫蛀,另一方面是为了让众多的善男信女朝拜。这幅锦缎织绣佛像卷起来后要由20多名身强力壮的僧徒扛在肩上搬运,可见其之大。在搬运这—佛像时,由哲蚌寺著名的阿巴扎仓、德央扎仓 (僧院)为请佛仪式颂经、吹法号,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由于上述原因,雪顿节又叫晒佛节。
阿底峡大师的加持 “雪顿”,原意为夏转秋时节宗教活动中举行的奶酪宴会。在此夏令安居期间,僧人们关门闭室地静静修炼,而这时正好牧草茂盛,牛羊长膘,将丰收的牛奶,制成奶酪,既洁净,又营养,使信徒们想到供奉那些长期静修的僧人,特别是那些喇嘛活佛,是最愿意的事。11世纪中期,藏传佛教后宏期祖师阿底峡大师,从印度到西藏传播佛法,晚年定居拉萨西南20公里的聂当平原。他很爱吃奶酪,夏令安居期间,百姓们给他不断送来奶酪,他在尽情享受这种美味食品的同时,对于藏族的虔诚信仰和“善根”有了很深刻的感触,于是作了这样的加持:凡献奶酪的人家牲畜将不得传染病,不走失,野兽也不吃。阿底峡大师的吉祥加持在群众中传开,献奶酪的人更加踊跃,因为这样的活动不但有宗教价值,而且还有经济价值。
五世达赖的倡导 藏历6月底7月初喇嘛们开禁,纷纷出寺下山,世俗群众给他们施舍奶酪。这时正是牛羊膘肥体壮,出酥油奶酪最盛的季节,寺庙就于此时给僧徒们招待“雄则”,即奶酪白糖米饭,举行野宴游乐,称为“亚乃嘎意”。“雪”就是奶酪,俗称酸奶子,“顿”是宴会的意思,雪顿节按照藏语可直译为吃酸奶子的节日。
1642年,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在西藏掌权,五世达赖登上答王宝座,他驻锡的哲蚌寺甘丹颇章宫,成了这个王朝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每年藏历6月30日,成千上万的人涌进寺院,给五世达赖和哲蚌寺的僧人们献奶酪,请求摸顶祝福,给以长寿、丰收和死后不下地狱的加持。附近的藏戏班子和野牛舞演出队也赶来演出、慰问。从此,便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称为“雪顿节”。而从小卓具才学天资的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和广大僧众都比较喜欢藏戏,所以届时就倡导民间各地著名的藏戏班子请进哲蚌寺作助兴演出,后来建立噶丹颇章地方政权时,正式形成每年雪顿节期间以奶酪招待僧俗官员,并都要举行这样的藏戏汇演式的活动,被叫作“哲蚌雪顿”。开始有不多的几个藏戏班子,就在哲蚌寺的噶丹颇章院子里,面对达赖喇嘛的寝楼进行献演,达赖喇嘛就坐在寝楼的大窗台口观看演出。
雪顿节的形成 到18世纪中叶七世达赖时,建立噶厦。自此开始,每年的雪顿节在新建立的罗布林卡,召集各地更多的藏戏班子来演五六天藏戏。雪顿节藏戏主演场地,也由哲蚌寺搬到罗布林卡。到八世达赖时扩建罗布林卡,在内园的东大门上建起一个两层的观戏楼阁,专供雪顿节期间达赖喇嘛在此观戏楼阁下大门外露天广场上藏戏演出。到20世纪上半叶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每年一到高原上的金秋季节,全藏固定有著名的12个不同地区、不同剧种流派、不同风格特色的藏戏班子和艺术表演团体,参加雪顿节演出。
后来,在雪顿节演藏戏,噶厦政府派负责布达拉宫内务的孜恰勒空(又名车得勒空),专门管理这一年一度的雪顿节,来演出的藏戏团体都要登记造册,每年有哪些团体?这些团体如何排列?演什么剧目?这些剧目又表演到何种水准?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这样逐渐形成只要有达赖喇嘛在执政,每年都要举行这样大型的雪顿节演出活动。在达赖喇嘛圆寂以后,到新一世达赖成人亲政以前,一般规定雪顿节暂停进行。
雪顿节的全过程
早在藏历5月底6月初,各地被指定的藏戏班子,在当地头人贵族或寺院高僧的关心扶持下,很快就做好了剧目排练和服装、面具、道具等“行头”的修补制作等准备工作。6月15日前后,有的骑马打驴,有的徒步跋涉,他们分别从几十里或几百里路以外,日夜兼程地翻山越岭,涉水淌河,赶到拉萨集合报到,并接受孜恰勒空官员的审查。
开幕前的“谐泼” 6月29日清晨,12个团体按照排列顺序,一个个跟着相继到布达拉宫左右相对的两个大门口演出“谐泼”,也就是演出各个团体的开场戏。然后12个团体一起到布达拉宫白宫顶上“德阳厦”大平台上集体演一下,各演各的“谐泼”。孜恰官员或由其派人在此查点各团体的到场人员。然后跑下来,又到罗布林卡东大门口,也由一个个团体相继演一下“谐泼”。接着进入罗布林卡,在露天戏台上给端坐于观戏楼阁的达赖喇嘛表演“谐泼”,实际上是觐见达赖喇嘛,达赖的侍从官还要给各个团体的汤东杰布塑像或唐卡像献上阿细或朗翠哈达。
7月1日,与6月29日一样,各个团体相继到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规定的地方朝拜跑演一遍“谐泼”仪式。后来也有改变,成为由12个团体在罗布林卡露天戏台上进行联合演出。
哲蚌雪顿 6月30日,举行传统的“哲蚌雪顿”,实际上就是整个雪顿节的正式开幕仪式。这一天正是哲蚌寺举行浴佛节,要把几十丈高大的锦缎绣绘佛像大唐卡,由几百个青壮年喇嘛一字长蛇阵地抬着,宗教乐队为之伴奏着,抬到寺院西北边的陡斜的后山崖挂起,让数以千万计的僧俗群众来瞻仰礼拜。12个团体按照早先在哲蚌寺搞雪顿节的传统做法,一个个相继在大唐卡像前和扎西康萨两地演一下“谐泼”,然后到噶丹颇章院子里,举行“哲蚌雪顿”正戏剧目一天的演出。这天中午,寺院要招待演员们吃“雄则”,即酸奶白糖米饭。当天晚上,各团体也都住在哲蚌寺有关康村里,各个康村里的喇嘛也要招待与自己有关的藏戏团体。
7月2日,孜恰勒空在罗布林卡主要为四大蓝面具藏戏团体于露天戏台上给达赖喇嘛献演作好全部准备,噶厦僧俗官员和贵族活佛等围绕露天戏台或在罗布林卡内选地搭起帐篷和围幔,摆放地毯、卡垫、食物饮料和娱乐用具等,准备看戏、玩乐和朝拜达赖喇嘛。
雪顿中心活动 7月3日至6日,规定由迥巴、江嘎尔、香巴、觉木隆这四大蓝面具戏班轮流在罗布林卡露天戏台上作正式献演。每个团体一般演出一整天自己拿手的、也是被规定的传统剧目正本戏,迥巴演《顿月顿珠》,江嘎尔演《诺桑法王》,香巴演《文成公主》或《智美更登》,觉木隆演《卓娃桑姆》或《苏吉尼玛》或《白玛文巴》。
原来的露天戏台是个面积不大、也比较低的土台,后在50年代十四世达赖时将其扩建成现在的样子,面积很大,也加高了一些,上面铺了石板。露天戏台直接靠着达赖喇嘛观戏楼阁下的大门。观戏楼阁是个两层的装饰精致的藏式金顶的建筑,达赖喇嘛和他的经师就坐在两层楼阁上的大窗台口观看演出,噶厦政府的全体官员和其他贵族活佛等,都坐在露天戏台的南、北两个边缘一字排开面向戏台中心坐着。露天戏台的东边就是广大僧俗群众席地而坐看戏的地方。演出结束后,达赖喇嘛和噶厦政府官员当场要给这几个团体比较丰厚的赏赐。因为觉木隆藏戏在艺术上发展得最完备成熟,演得也最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获得达赖喇嘛和各个阶层观众格外的赏识,所以有时就让这个团体连续演出两整天,也就是加演一个传统整本戏。
7月7日,白面具藏戏影响最大的扎西雪巴在罗布林卡露天戏台上举行一天的仪式表演和《诺桑法王》正戏片断演出,主要表演白面具戏“扎西”结束仪式,表示“扎西丹增”,即雪顿节主要的演出活动圆满结束,进行欢庆祝福,祈赐吉祥!
“拉萨雪顿” 7月8日至15日,各个团体纷纷去拉萨城区各处演出,名叫“拉萨雪顿”。按照规定,这之前在罗布林卡内的藏戏演出,女演员是不准出场的,女角也由男演员戴面具或化妆来扮演。而这一段演出,一般都是拉萨城区的各个机关、寺庙、官员和贵族家请自己喜欢的团体去,各团体的女演员也可以同男演员一起表演,不仅演规定的剧目,而且还演自己别的拿手剧目。
7月16日以后,觉木隆可去拉萨城区林廓以外的地方演出,外地个别团体也有被邀请去城外郊区演出的,但一般都开始纷纷回到本地区去。如江嘎尔、迥巴、香巴三个团体首先回日喀则,参加扎什伦布寺的“色莫钦波”宗教艺术节,给班禅大师和堪厅僧俗官员及群众进行汇报演出。扎西雪巴在罗布林卡演出结束后,还要到拉萨西郊冬嘎和贡德林寺各演出一天,然后回山南赶在开始收割前,给凯墨谿卡头人和扎西曲德寺高僧,以及家乡的僧俗群众演出几天戏。
8月1日开始,色拉寺要过“色拉恰秀”节,觉木隆要去演出几天藏戏,叫“色拉雪顿”。
传统雪顿节中发生的故事
在旧西藏的雪顿节期间,藏戏著名的演员虽然被批准可以进入罗布林卡为达赖喇嘛献演,但是都十分谨慎。因为稍有不慎,触犯了佛法或王法轻者被剥夺演戏的权利,重者要被责打罚款,甚至家破人亡。原蓝面具藏戏剧种觉木隆流派的一些著名演员,常在雪顿节演出当中发生许多有趣的故事。
藏戏女演员不准献演 在蓝面具藏戏中产生形成最晚的觉木隆藏戏班及其流派的创始人阿佳唐桑,是个心怀大志的奇女子,对社会上种种轻视妇女的看法很是不服。她也长得高大彪悍,宽额黑脸,嘴唇上汗毛又重,远处看起来很像胡子,性格也乐观开朗,出外时尤其喜欢穿男装,而且带着枪,骑个西宁大骡子,很有点男人气概。她在藏戏历史上第一个开创了男女演员分别扮演男女角色的制度,在女角表演艺术上有了新的开拓,使觉木隆戏班的名声影响日益扩大,被当时的西藏地方政府噶厦所注意,荣誉地被指定,参加每年的雪顿节给达赖喇嘛、噶厦僧俗官员、贵族和广大群众献演。但是,那时雪顿节规定女演员不得在罗布林卡内露天戏台上献艺。美国人查尔斯·贝尔在《十三世达赖喇嘛传》中,对1921年雪顿节的藏戏演出有如下记述:“男女演员的名称均为阿姐拉姆,因为历史最长的剧团最初是由七姐妹组成的……这个剧团成员现在仍是七人,但全是男的……今天,除了一个剧团之外,其他剧团都没有女演员,女角由男人和男孩担任。这个剧团的确雇有女演员,但只演配角,然而,在罗布林卡这个独身生活的大本营里,是不允许有女演员出现的……”
这个喜穿男装,也长得像男人的唐桑也不敢混上戏台进行表演,只有在台下用手遮住嘴巴和半拉脸,混在观众中,严密监视着台上男演员们的表演。以今天行话来说,她仍然是个一丝不苟的舞台监督,男演员们对她的害怕,有甚于对坐在观戏楼阁上看戏的达赖喇嘛。因为谁要是演错了,出了什么差池,回去唐桑马上用甲鲁演出的道具竹片子(代竹弓)打他的屁股。
因雪顿节祝词改变而受罚 蓝面具藏戏觉木隆流派唱腔一代宗师米玛强村,是个“在高官强梁大门前从未离镫下马,珍酒佳馔、金银财宝从未使他眼红丧志”的人,他在假日节庆或典礼仪式上,喜欢超出噶厦的规定,自编新词,即兴吟唱,由此而常常受罚。十三世达赖喇嘛和噶厦政府对米玛强村是个性格诙谐而有一种艺术家独具的傲气和棱角的人有了感觉,在一段时间内故意请了远处后藏的昂仁的迥巴藏戏班来拉萨演出,并放出风来,说这次雪顿节主要听迥巴的唱腔。米玛强村从自己的一些朋友那里得知了这个情况,在这一年雪顿节演唱祝词时,就即兴把原词“罗布林卡是龙王台,达赖喇嘛是飞天五彩的祥云”后半句,改成了“米玛强村是转瞬即逝的彩霞”。这事被发觉,后来借口米玛强村在罗布林卡内演出《白玛文巴》,饰伊斯兰教国王一角在被摔下天空喂罗刹时,没按照规定甩下白头巾来表演,那天正好又有外国人看戏,就以孜恰勒空的名义问罪下来,狠狠被罚了一笔款,害得米玛强村四处张罗借债,同时觉木隆戏班第一次被取消了一年的雪顿节进罗布林卡献演的资格。
百折不挠的革新精神 扎西顿珠,他原是民间藏戏中著名的后藏萨迦戏藏班的戏师,虽不识字,但从小就多才多艺,会弹六弦,对藏戏的“雄”很熟,唱、诵、白、表、舞、技六功都有一手,编演藏戏的能力很强。特别可贵的是他有一股不断革新、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他对藏戏传统内容和形式不断做一些改革、创新试验中,尽管遇到种种限制和障碍,如达赖喇嘛正在亲政时孜恰勒空对藏戏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按噶厦的意图对每一个剧目的唱、诵、表、舞、技等加以固定,不得作丝毫的改动,凡违反或达不到要求的,均要受到严厉的惩罚。扎西顿珠面对非议打击,不仅不灰心丧气,分而更有劲头,潜心摸索路子,锐意革新创造。事有凑巧,他利用十三世达赖圆寂后,新一世达赖尚未亲政,噶厦的“孜恰勒空”一般不来管束的时机,放开手对本派拿手剧目《卓娃桑姆》、《白玛文巴》和《苏吉尼玛》的唱腔、音乐和表演的各方面进行修改加工和丰富发展。如藏戏中带民歌音调的唱腔“谐莫朗达”,就是他新创造的。悲调唱腔“觉鲁”,原来又慢又长,扎西顿珠吸收了“木茹白桑”(拉萨木茹寺戏班)唱的“觉鲁”紧凑激昂的优点进行了改革,使之有所起伏,且悦耳动听。还在《朗萨雯蚌》一剧中奴隶劳动舞蹈时加了萨迦民歌,《白玛文巴》中加了萨迦寺独有的神舞。他还多次带觉木隆藏戏班去印度、锡金、不丹等地演出,从当地藏族的一个狮子歌舞队学了自汉族传来的龙舞、狮子舞、孔雀舞、大鹏舞、寿星舞等,也学了印度的一些神舞,将它们适当地插进藏戏中去,用以表现打了胜仗或庆祝场面,这样大大丰富了藏戏的艺术手段和表现力。经过他和许多艺人的努力,使一度在戏师米玛强村以后有些衰落的觉木隆藏戏很快重振雄风,进而逐渐形成了欢快热闹、活跃生动、丰富多彩、隽永秀逸的独特演出风格,也发展成为蓝面具藏戏中最大的一个艺术流派。
藏戏的春天 腾飞的起点
题材内容丰富、剧种流派纷呈 这次参加雪顿节藏戏会演的突出特点是,题材内容丰富、剧种流派纷呈、形式风格多姿多彩。从题材内容上看,有为广大藏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还有新创作的历史故事剧《汤东杰布》和新改编文学名著的《旋努达美》,以及根据藏族英雄史诗改编的《降伏魔国》等。从剧种流派上看,有山南白面具藏戏的扎西雪巴派,日喀则蓝面具藏戏的迥巴派,拉萨雪巴藏戏班和自治区藏剧团的觉木隆派等。还有昌都地区的昌都藏戏,甘肃甘南州藏剧团的南木特尔藏戏,四川甘孜州巴塘的江嘎尔派藏戏等。
值得一提的是,取材于历史传说故事、反映藏汉人民传统友谊的《文成公主》,竟然有山南、昌都、日喀则、四川巴塘四个代表队的不同风格的演出。甘南代表队演出的格萨尔说唱安多藏戏《降伏魔国》,青海海南文工团演出的歌舞剧《霍岭之部》,不仅丰富了雪顿节的内容,也为舞台演出的完整性以及如何改编传统名著等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藏戏艺术回归本体的突破和价值 这次雪顿节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藏戏经过民主改革以后新时代的洗礼和挖掘、继承及发展,藏戏的创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山南代表队伍的白面具藏戏扎西雪巴流派演出的《诺桑法王》,淡化了宗教教义演绎,而突出了人们追求自由爱情生活的强烈的美好愿望;如甘南代表队的安多藏戏《旋努达美》,透过原来小说中佛旨演绎的迷雾,发掘提炼、弘扬了原作所深藏着的古代藏族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向封建黑暗势力展开抗争的人性精神。
特别是由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新编创演的大型历史传说藏戏《汤东杰布》,以新的历史观点塑造出曾在西藏历史上做出重大贡献的“铁桥活佛”、蓝面具藏戏创始人汤东杰布的艺术形象,歌颂了他革新宗教,发展工艺和艺术,为人民造福的崇高精神。毫无疑问,把这样一位传奇性的历史人物搬上舞台,对于褒扬藏族人民的光荣历史与进取精神,以及将宗教演义戏剧内涵回归到戏剧艺术本体的思想意义。
藏戏学术理论的开拓 雪顿节期间,除了各种藏戏展演,还组织了几次有关藏戏情况交流和艺术研讨活动,来自青海、甘肃、四川、北京等地以及西藏各地的代表们,就藏戏剧艺术的历史和现状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通过讨论可以看出,可喜的是藏戏研究已经全面展开,许多研究者不为成说所囿,正在使用新的材料和新的方法,向新的方向进行探索。另外还有对藏戏独有的艺术形态、风格特色及其与外来文化的影响等方面也有所涉及。
藏戏研究机构的设置 根据民族艺术在新时期科学地继承、借鉴和发展达到繁荣的要求,这次西藏恢复雪顿节,邀集了五省区的藏戏工作者代表,也请了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和戏剧理论专家学者赴会指导,在进行各地藏戏情况交流和部分学术问题的研讨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多次的酝酿协商,听取了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副会长曲六乙老的建议,也征求了西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人的意见,综合融汇了各个方面的意愿,共同制定了五省区藏戏研究学会章程。根据这个章程的规定,学会首届组织成员由这次参加雪顿节的研究人员代表经过协商而确定。8月12日,在西藏人民会堂召开了五省区藏戏研究学会成立大会。
通过规模宏大的雪顿节,让中外观众,特别是国内各个兄弟民族深入了解藏族人民、藏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促进西藏乃至我们整个国家的开放,都是一个好时机、好形式、好办法。雪顿节也开创了各地不同藏戏汇合一起,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丰富发展,并竞争比赛的大好局面。
新时期西藏雪顿节的恢复,确实是藏戏艺术的春天,也是藏戏和整个藏族文化腾飞的起点。
搭建加快发展经济文化的宽阔平台,打造西藏文化产业的国际品牌
2007年雪顿节经贸洽谈会达成41个合作项目,总投资达75.1亿元;市首届藏戏汇演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经进入文化市场并有所斩获,从而在表演技艺传承上下了功夫,在吸收新的艺术手法进行艺术打磨有所发展的娘热、雪巴两支藏戏队,在传统技艺传承方面悄然崛起的措麦藏戏队,保持传统基本水平的觉木隆、设兴、次觉林三个藏戏队,值得珍贵的拉萨市地区唯一传承着迥巴风格的那嘎藏戏队,需要全面提高的马藏戏队。这八支民间藏戏队充分展示出了传统神韵犹存,重振雄风有望的发展前景。这些使评委们在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产生了许多有关雪顿节未来发展的畅想,并向拉萨市雪顿节组委会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了“搭建加快发展经济文化的宽阔平台,打造西藏文化产业和拉萨城市节庆的国际品牌”的一些建议。
恢复规模 根据西藏快速发展的需要,首先应该恢复规模:具体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拉萨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藏戏汇演比赛包括全区各个剧种和流派,特别是已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藏戏班;也应该让五省区藏戏研究学会展开活动,邀请中央和北京、上海等有关部门和人士参加,以研究探讨藏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发展和走向市场;同时也应邀请青、甘、川、滇有关文艺团体、特别是藏戏团体来藏进行艺术交流。
扩充内涵,提升挡次 将雪顿节的文化含金量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届时不仅有拉萨市地区的,包括西藏各个地市的著名藏戏剧种和流派的汇演、展示和比赛,使游客们尽情地品赏到来自雪域高原的文化大餐。再与歌舞展演、艺术展览、图书展销、旅游推介、经贸洽谈、房产博览等经济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共同搭台演戏。通过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真正使雪顿节扩充内涵,提升挡次,为搭建加快发展经济文化的宽阔平台,打造西藏文化产业和拉萨城市节庆的国际品牌,进行大胆开拓尝试和实践,摸索创造有效的经验。在举办了几年雪顿节经验和条件成熟后,可以举办全国性的藏戏汇演比赛,评委可以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少数民族戏剧学会、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邀请资深戏曲、藏戏专家担任。举办的经费还可以多方面筹措,如争取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出一部分。当然,这样的全国性藏戏汇演比赛可以隔两年进行一次。
建立常设机构,提前一年开始策划 先应建立常设机构“中国·西藏·‘雪顿’国际旅游文化节组委会”,组委会由自治区建设厅、自治区文化厅、拉萨市人民政府和拉萨文化局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应提前一年就开始策划。如2008年雪顿节应该从现在总结今年雪顿节经验的基础上,开始筹划、设计、联络,逐渐确定整体方案。整体方案中,譬如考虑充分利用刚刚竣工的自治区藏戏艺术中心,作为自治区专业藏戏团、自治区文化产业艺术团和来自青、甘、川、滇的文艺团体演出精品力作的场地,适当买票收费;对于全区各地市著名藏戏团体进行一如今年的汇演比赛。接着一方面对于演出场地作各个方面的准备(包括罗布林卡内观戏楼阁前的一号场地,周围厕所实在太远,比较远的几个厕所又是那么的赃,因此都需要采取措施,做好节前的准备,如就近增加几个厕所,厕所的不卫生也一定要加以改进);另一方面就开始在内地各大城市和国际上以及网上进行广泛宣传,打广告,甚至可以考虑票务的预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