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 08西藏收藏论坛 > 论文精选
 

陈曙光:中国高古玉雕佛像暨藏传玉佛之艺术鉴赏

发布时间:2008-09-17  来源:  作者:陈曙光
 
 

  中国玉器雕刻简介

  中国是玉器民族,玉器雕刻文化在中国可以上溯至七千年以上。

  中国玉器雕刻可以大至划分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殷商、西周、春秋、战国、两汉(西汉、东汉),通常汉以前的玉器通称为『高古玉器』,是中国玉器雕刻的颠峰与精华,以战国、西汉的玉雕最为可观,诚可谓鬼斧神工、大器磅礴。

  因为政治与社会文化等因素,唐以后的中国玉器雕刻逐步走入下坡,宋代时玉器雕刻以经世俗化,艺术品味与汉以前的高古玉器相去甚远。明代的玉器大多无甚可观,收藏价值颇低。至于清代乾隆时期所谓的杨州玉雕,被识者讥为繁复呆板,宫廷所雕之仿古(高古青铜器)玉器,与前人之风格品味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中国佛像雕刻简介

  佛教在汉代即已传入中国(东汉时洛阳建白马寺),而中国佛像雕刻艺术大抵以北魏时为发端(上可推至十六国),历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隋、唐达到一个颠峰。 以佛像艺术雕刻的历史而论,唐以上的佛像可称之为『高古佛像』。

  历来高古佛像的鉴赏多以石窟为主,如云冈、敦煌、龙门、麦积山、响堂山、天龙山、或寺庙出土如山东青州北齐的石雕像、西安出土唐代的汉白玉佛像。

  中国佛像艺术雕刻在北齐达到一个『形神兼备』清雅净谧的艺术高峰,到唐代则以形体饱满原润之美创造了中国佛像雕刻史的另一个高峰。

  唐代以下,佛像雕刻艺术可谓逐步下滑,宋代佛像可观者有重庆大足之石雕、大同华严寺辽代之木雕佛像、太原晋祠之泥塑彩绘。明代佛像雕刻可观者有:山东灵岩寺之泥塑罗汉、山西平遥双林寺之泥塑天王等。

  近年炒作哄抬之明、清铜鎏金佛像,以佛像雕刻艺术而言,实则无甚可观者为多。
  中国高古玉雕佛像为何珍稀

  中国的玉器雕刻自殷商以后,多以新疆和田玉为正宗。

  新疆和田玉的硬度在6.5上下,比钢刀还硬。入土数千年不腐,看玉质和入土环境含产生各种玉器表面与内部『受沁』的变化。相对于铜器、石头、木头、泥塑等佛像,玉器所雕刻的佛像更容易保存。

  历来探讨中国佛像雕刻艺术的诸多典籍,几乎遗忘了玉雕佛像。

  笔者对于中国玉器的专研与收藏多年,遍览玉器群籍、遍访两岸各大博物馆、内地各大城市之古玩市场(台北、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西安等),过手之玉器数万有余,所见更是不计其数。对于玉器之玉质、玉色、古玉受沁支各种变化、各年代玉器雕刻独特的艺术风格等,皆有相当的认识与鉴赏品味。

  多年前偶得一唐代玉雕佛像,佛像,自此步入佛像雕刻艺术鉴赏之殿堂。遍览佛像书籍、遍访两岸佛像雕刻之石窟、寺庙、博物馆、收藏家藏品。

  虽说目前所见虽说目前所见佛像雕刻艺术之探讨,多以铜鎏金、石雕、木雕为主,在玉器佛像上所见多为明清玉雕佛像之俗品。对于高古佛像之鉴赏探讨可说如凤毛麟角。

  汉代以上的高古玉器历年来出土颇丰,但六朝以下到唐代的玉器雕刻反而少见。盖东汉末年以来,三国更迭、魏晋动荡,连年征战频繁,玉器雕刻因而衰退。到了唐代其社会与文化艺术风气,已转为金银器、唐三彩、石雕佛像等。因此对于北朝的玉雕佛像、唐代的玉雕佛像甚为少见。

  数年来凭藉对于玉器收藏之便,对于玉雕佛像多所关注。

  西藏佛像鉴赏

  佛教在唐代传入西藏,西藏的佛像造像多以古印度佛像为本,与所谓的汉传佛像有所区别。大体而言,藏传佛像的造像丰富体态多变,与唐代密宗造像一脉相承。

  今不揣浅漏,抛砖引玉,将所藏之玉雕佛像公诸世,其目的是希望引起大众对于高古玉雕佛像的重视与研讨鉴赏,所学所见有限,还盼识者行家有以教也是所企盼。
  中国高古玉器佛像之鉴赏

  一、 唐代  白玉金顶持珠玉佛

  此尊玉雕佛像高43公分,在玉器中为大块料雕刻摆件。为和田白玉,硬度应该在6.5以上。光泽温润,通体无杂质,是和田玉极品。

  玉质与受沁分析:
  此玉原为白玉,历经千年入土受沁而显微黄,古语『千年白玉变秋葵』是也。
  由于玉质质地坚硬,虽历时千年,玉器表面微微受沁,尚未深入玉器内部。

  雕刻风格与艺术品味:

  此尊佛像是由玉器和铜器相嵌而成。佛像的头光、佛体身上的裙饰都是铜质金属。圆形头光上的辐射线纹流畅,铜质裙饰与玉器浑然如一体,艺术工艺可谓超绝。

  此尊佛像由于裸露上身穿着裙饰,应为『菩萨』。佛像的脸相圆润饱满,由颈部和凸出的小腹判断,应该是『唐代佛像』。此佛像之造像具有密宗佛像的特色。

  佛像断代:

  宋代以后的佛像雕刻无此等艺术风格与雕刻品味,因此不可能是宋以后的佛像。

  由玉器受沁程度判断此玉器入土应该在千年以上。

  综合鉴赏:
  这是一尊顶级的唐代和田白玉的佛像雕刻。

  不论玉器的质地颜色、受沁、艺术风格、与雕刻品味,都可说是玉器雕刻和佛像艺术的顶级之作。绝非一般宋元明清和近代媚俗的佛像雕刻可比!

二、唐代  黄玉自在观音坐佛

  此尊佛像是和田黄玉玉质,高达57公分,重30公斤,如此巨大的和田黄玉玉雕佛像可谓世所罕见。

  玉质与受沁分析:
  此佛像为和田黄玉,入土受沁在玉器各部位随机的呈现咖啡色的受沁现象。在头冠、身体中部、脚步、背部都有咖啡沁色,是入土古玉在土中历经千年大自然所加诸的巧绘天工。玉质的质地细密温润,是难得一见和田黄玉玉种。

  雕刻风格与艺术品味:

  这是一尊唐代佛像风格十分明显的玉雕佛像。
  唐代的菩萨多还保留『男相』,宋明以后的菩萨则女性法相十分明显。

  不论是宝冠、垂发、三道(颈部)、天衣、腕部双环、裳裙、等,可以说都是典型的唐代菩萨风格。

  菩萨自在随意的坐在大石上,宝相庄严,是为自在观音。

  手部、裳裙的雕刻,线条流畅飘逸,生动自然,观之令人赞叹。
尤其是那浑圆的微凸小腹,体现了唐代独特的女性艺术审美观。

  玉器不同于石头、木器、可以直接用工具雕刻。玉器的硬度比钢刀还硬,只能用硬度更高的解玉沙以『琢磨』的方式雕琢,其所谓工时和技艺的难度非其它雕塑可以。

  综合鉴赏:
  这一尊唐代黄玉的自在菩萨,不论从玉质、块料的硕大、雕刻风格的卓绝,都可以称的上是佛像雕刻的极品。

  三、北魏  『秀骨清像』白玉坐佛(一对)  高约20多公分

  这一对坐佛是典型的北魏晚期的所谓『秀骨清像』的佛像雕刻风格。

  玉质是上好的和田白玉,入土受沁而呈现微黄。
  玉体中部的受沁较为严重,虽经清洗整理,仍残留氧化铁之铁锈。

  此对佛雕刻之艺术品味,体现在超绝的裙饰雕刻。
  玉器坚硬胜钢,但其裙摆线条流畅,彷如真实的裙裳垂摆,工艺超绝。

四、北周  白玉赤足菩萨  高约12公分

  此尊白玉小佛像受沁比较严重。
  从玉质上看,可能不是和田玉种,而是某种地方玉种。

  从玉器雕刻风格上判断,可能是北周的菩萨。
  因为北周菩萨以目前所见,其风格为『矮胖』。

五  藏传黄玉密宗镂空雕莲花菩萨

  这是一尊具有明显藏传密宗佛像造像风格的玉佛。

  玉质是顶级的和田黄玉,色泽油润。

  佛像的法相极为生动,是一尊雕刻工艺卓绝的玉雕。

  玉器受沁散发迷人光泽。

  佛像的风格看,因为元代到清早期的藏传佛像风格。

五、北齐  汉白玉小佛头  高约 11公分

  南北朝的佛像雕刻到了北齐可以说是达到的最高峰。

  山东的北齐佛像,可以说达到了雕刻艺术上『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

  对于佛像鉴赏与收藏而言,能收藏到北齐佛像可说是人生一大乐事。

  此尊汉白玉(大理石)的小佛头,可以说充分体现了北齐佛雕艺术的最高境界!

  纯净的线条、嘴角宁静的微笑、彷佛是人间永恒的微笑,引领我们进入佛的圣地!

  私人收藏的北齐佛像,在台北有震旦博物馆,在北京有保利博物馆。

  此尊北齐的汉白玉佛头,虽小而美,是谓神品。

六、东汉(暂订)  白玉骑兽三尊佛像组  高约12公分

  截至目前为止,尚未有汉代任何材质的单体佛像的出现过。

  但以玉器雕刻而言,凡是青铜器有的造型,在玉器上所见亦不少。且中国的玉器雕刻在汉代早已臻于成熟迈入颠峰,因此以玉器的不易受损,理当出现汉代的玉雕佛像。

  此三尊玉雕人物,从风格上直觉的判断,应该是东汉的风格。

  再从人物本身的艺术风格上探讨:
头冠、额头正中有『白毫』,手脚都戴宝环。
裸露上身,仅着衣裙、手持法器(乐器),看起来应该是菩萨。
三人座下都骑在神兽上,似乎有些文殊(骑狮)、普贤(骑象)的味道。

  三尊玉雕人物看来都有入土受沁的岁月痕迹。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极有可能是东汉末期,佛像中早期菩萨的造像。

  当然一件玉器的断代需要更周延的探讨,也可能是后代玉器雕刻的仿作。

  此三件玉雕人物不敢妄言,只希望引起有识者关注,由出土玉器来分析汉代玉雕佛像存在的可能性。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联络电话:010-58336018。

 
  
 相关文档
 
 
版权-通用-无样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合作加盟  |   频道导航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Information Center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