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即今天的西藏自治区及青海、四川、云南及甘肃的一部分地区,是藏族人民居住、生活的地方。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藏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孕育出了独具风格的餐饮文化。
藏餐在现阶段的改良
藏餐在保持自身传统特色的同时,注重“绿色”和“保健”。藏餐的主要原料大都来自无污染的高原地区,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此外,藏餐原料中的人参果、虫草等具有保健作用,使藏餐“锦上添花”,凸显出独特的保健养生作用。
藏餐的起源和发展
藏民族在独特的居住环境和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藏餐的发展变化并形成其特色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从公元6世纪开始。当时吐蕃与中原内地、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随后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入藏、丝绸之路的开通都大大地丰富和提高了西藏烹调原料的内容和烹调技术的发展。这时期藏医药的发展在食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个发展阶段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这时,西藏基本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除了与元朝中央在政治方面的关系更加密切之外,以藏传佛教为纽带,藏族与蒙古族的民间交往也日趋频繁,丰富了藏餐的内涵。
第三个发展阶段从公元18世纪开始。这一时期,随着与清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以“杰塞柳久结”十八道汉餐)为代表的内地饮食文化传入西藏,内地的各种瓜果、蔬菜、厨具器具,以及烹饪技术都流传到西藏,促进了藏餐烹饪技术的发展。
第四个发展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兴起,藏餐饮食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前提下,新的原料不断增加。
藏餐的原料和制作方法
藏餐的主要原料有糌粑、酥油、牛羊肉、青稞酒、茶叶和不同品种的奶制品。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其原料为青稞或豌豆炒熟之后磨成的面粉。糌粑营养丰富、味香耐饥、携带方便且易于保存。一般分为“乃糌”(青稞糌粑)、“散细”(去皮豌豆炒熟磨成)、“散玛”(豌豆糌粑)、“白散”(青稞和豌豆混合磨成)四种。
酥油是从牛奶中提取出来的。将奶汁倒入搅拌木桶或专用的陶器里,上下或左右用力搅拌数百次,使油水分离,上面浮出的一层淡黄色的脂肪就是酥油。之后用皮口袋包起来,或者家用,或者售出。
酥油提取出来之后与砖茶一起熬制,就可打出酽酽的酥油茶。
牛羊肉是藏式肴馔中的重要原料。人们常说的风干肉,指的是风干牛羊肉。其制作方法较为简单:在每年的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下时,把牛、羊肉割下来,或切成大块,或切成细条,撒上食盐,挂在阴凉处,让其冰冻风干。水分消失了,但保持了鲜味,在第二年的二、三月份即可取来直接食用。
藏餐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种,如煮、烤、蒸、炒、炖等。较为独特的食品有:“夏卜钦”(生肉酱),选用无油牛肉(比如牦牛后腿上的肉,没有脂肪为佳)为原料,将其剁成酱拌上辣椒酱,放入少许花椒、盐水及野蒜末,味道鲜美。“卓玛哲丝”人参果饭)是一种独特的食品,除了平日的餐桌之外,过年喜庆典礼等都少不了它,因为它象征着吉祥。
(责编:B/S-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