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十八届三中全会 > 评论
全面深化改革 共谋更美好的明天
发布时间: 2013-11-08 14:24:00 来源: 央视网
“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有太多足以支撑的历史来诠释: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从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到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迎战非典、抗震救灾到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构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并举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一桩桩,一件件,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
用论者的话说,中国在这个阶段之所以能办成一系列大事、办好一系列喜事、办妥一系列难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强大思想武器,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正因如此,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以上个月为例:10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中表示,中国正在制定全面的总体方案,将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改革。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随后出席东亚峰会时亦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更加依靠创新驱动,“不断释放内需潜力、市场活力和发展的内生动力”。10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出席活动时透露,这一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必将强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促进各项事业发展。10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并修改将在三中全会上审议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稿。
这些信号,被舆论解读为“预示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目标定位于深化改革”。事实上,回望十八大以来近一年时间,中国经济社会已经呈现出勇涉深水区、敢啃硬骨头的改革取向。
一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有力促进了政治体制改革。自全国“两会”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后,截至9月25日,新一届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已达221项,极大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三清”(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四权”(废除特权、弘扬民权、约束公权、保护私权),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跟政府自身的角色转换、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改变息息相关。
二是大刀阔斧深化。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今年5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确定今年要在行政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民生、统筹城乡等领域加大改革力度。近日,由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等35个部门组成的经济体制改革联席会议制,已由国务院批复同意成立。紧扣简政放权的政治背景,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促进需求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路径。以宏观数据而言,2012年第二季度至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GDP增速从7.6%下降至7.5%,同一时期,美国的GDP增长率从2.8%下降至1.4%,可见,在“有效益的增长”中,中国经济并未因深化改革而出现所谓“断崖式下滑”。
三是依法有序加强社会体制改革。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而社会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社会管理创新。5月25日,中国社会体制领域的首本蓝皮书《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报告2013》与公众见面,蓝皮书认为,近年来,中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加强,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得到长足发展,应急管理迈上新台阶。十八大以后的2013年,民生领域发展迅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众诉求表达与利益维护机制不断完善,政府与社会的边界更为清晰,矛盾调处机制显现出理性与法制的力量。十八大提出的在国家、社会和公民层面分别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正在社会体制改革中轰轰烈烈实践。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系列改革的蓝图与愿景,构成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大局的开篇。
任何一场改革,都涉及利益阵痛,都会遇到大小不等的挫折与困难,但今天的中国,不仅有底气、有能力,更有信念、有梦想,在改革开放的连声号角里,共同谋划并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责编: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