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十八届三中全会 > 改革中的传承与保护

“十二五”西藏累计治理水土流失300平方公里

陈敬 冯骥    发布时间: 2013-10-21 10:45:00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原标题:“十二五”西藏累计治理水土流失300平方公里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拥有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是我国及东南亚地区主要水源地之一,具有很强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生态地位极为重要。

  呵护水土 事关幸福

  “加强水土保持是改善山区民生、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自治区水土保持局局长扎西顿珠介绍说。水土保持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为切入点,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山区实现粮食自给提供重要保障,而且能够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促进水土流失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

  整体上说,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对我区发展的意义何在?扎西顿珠认为,在西藏,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对于防洪减灾、保护资源、改善生态功能、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保护水土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

  综合治理 群众受益

  近年来,我区先后建设完成1个自治区监测总站、7个地(市)级监测分站 、12个县站和30个重点监测点。完成自治区人为水土流失调查等4项基础资料收集、《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水土保持规划》等7项水土保持规划,目前正在开展《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规划(2010—2030年)》的制定工作。

  同时西藏还完成了藏东横断山区水土流失调查与评价项目,建立区域土壤侵蚀数据库,为建立全区水土流失数据库奠定基础;2009年自治区水土保持局组织编写《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公报(2008年)》,经自治区水利厅批准正式对外发布;2012年完成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专项普查,其中全区水力侵蚀面积61602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37130平方公里;目前正在开展“一江两河”数据库建设等基础工作。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面,针对我区水土流失治理投资少、任务重的现状,充分体现“保生存、保水源、保安全、保生态”的综合作用和效能,坚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建设为辅”的原则,通过在水源保护区、人口密集区、重要公路沿线,建设一批集教育、宣传、示范、试验为一体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逐步形成“水保搭台,政府引导,部门联动,群众受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

  截至“十一五”末,全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5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25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现在,全区已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10个,治理及封禁修复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目前已建设完成我区首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工程曲水县茶巴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法规建设 标本兼治

  我区一直从保护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增强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但随着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建设项目越来越多,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水土保持设施保护等方面曾有一段时间还不到位,人为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为此,自治区政府和区水土保持部门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加大预防监督力度,增强全社会特别是生产建设单位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以便有效控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2009年下发《关于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收费标准的通知》,明确我区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收费标准,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提供依据,为水土流失异地治理提供保障;同年,制定《西藏自治区水利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暂行规定》,率先在水利行业内部规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

(责编:翟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