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子网 > 旅游 > 旅游故事

迎亲大桥

2017-10-24 09:24:03 唐大山 西藏日报

漫步迎亲大桥,又想起修建时的情景来。

站在桥头,南山腰上的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演出剧场,与红山上的布达拉宫隔河相望。

时值暮秋,剧场直至拉萨河边一片金黄,那是杨树化出了秋的浓妆。远山中间呈褐色,稍下色调偏冷,上面为浅黄,山尖些许雪儿既像撒了一层薄薄的盐巴,又像哈达两端扯出的白丝线。向北面看去,由于阳光的照射,群山都是亮青色的,把布达拉宫映衬得更加辉煌。

当年文成公主是不是从这里过的河,已不重要;今天的迎亲大桥,确实是为她而建。

桥的主体工程已建好。四台起重机在桥面三处同时施工。桥侧钢架上方拉着一条长长的细绳,三个技术人员或站或蹲,一个手里拿着图纸指指点点,一个用拐尺边测量边做标记,一个在后面进行复核。桥身中间的那台起重机正把吊起的钢梁缓缓下落,地面上的那人伸长脖子仰着头左看一眼右瞧一下,不停地对驾驶室打着手势。站在高高脚手架上的两个焊工稳稳地接住钢梁两头,往两个钢柱上一卡。钢梁有三四米长,西头的那位对东头的打了个手势,说的话听不到,可能是“可以了”“正好”之类的,然后用焊枪点两下,又换成锤子敲一阵,接着焊接处冒出刺眼的火花。东头的那位左手把保护罩放在面前,右手里的焊枪像小鸡啄青稞一样点起头来。

桥面上的人更多。几处同时点焊自不必说,在搅拌机的轰鸣声中,送灰泥的来回穿梭,几把抹子上下翻飞。一个工头模样的人边走边对着手机狂喊:“我这就派个技术员过去,这就派!”一个身着灰色工作服的中年男子,一边用脚不慌不忙地滚着长钢罐,一边向前招手示意,意思是说“罐来了”。

放眼远眺,几只水鸟凌水而飞。宽宽的河床上,主水道靠南,河水过了桥墩激起一串浪花,留下欢快的歌声,扭着身子奔向远方。

就河床而言,目光所及之处,河身在这里稍稍往南拐了一下弯,此处跨度最大。这么大的工程必有综合考虑。环顾四周,就会发现桥南对着的是一片谷地,慈觉林掩映在丛林之中,文成公主初到拉萨时即与随行人员暂居此处。秋天的杨树林掀起一层层金黄色波浪。导演梅帅元看中这块宝地,把此处打造成《文成公主》实景剧演出地,真是天、地、史、人、景的绝好搭配。迎亲大桥如换个地方,虽造价大减,但过桥即为峭壁,既无多大实际用处,也迎不了从慈觉林款款走来的文成公主。

抬头一望,从东北往西南方向的一架飞机正在市区蔚蓝的天空悠然而翔。

从空中看,拉萨河在狭长的山谷中从东北方向蜿蜒而来,流到这里豁然开朗,造化注重诗情画意,冲积出若干个沙洲和小岛,尤以仙足岛和太阳岛有名。据说,仙足岛是因岛形像脚丫而得名;如果说文成公主到了拉萨河谷,一脚踩出个小岛来,也挺形象。

当初松赞干布把吐蕃王朝发展的中心从山南移到拉萨,正是此处开阔的河谷地带吸引了他。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在河谷北侧的红山上修筑了布达拉宫。今天的人们为了留住这段流传千古的佳话,在河南岸日复一日地演起实景剧。正在河上架起的大桥,把千年的故事与现实连在一起。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为民族团结作出贡献,之后的唐蕃会盟碑即是“合同为一家”的见证。

在桥南端,一个妇女正蹲在宽大的水泥台上扎钢筋。

看着她把两根细铁丝拢在一起斜插过去,用钳子夹住头往回一拽,麻利地拧上两圈,然后把接头顺势一弯,算完成一个。这个活看起来简单,却需要技巧和力气。没有技巧,一插、一拽、一打结,不可能一气呵成;没有力气,钢筋难以扎紧。所以,工地上这活大都是男的干。

“想不到女的也能扎钢筋。”我无意中冒出一句。

“世上想不到的事可多了。谁能想到一千多年前文成公主就来到西藏,我也没想到能从四川到这里给她建迎亲大桥。”

川妹子能干嘴也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