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9月21日,西藏自治区阿里噶尔县孔繁森小学师生正式开启山东研学行程。在孔繁森同志的家乡山东聊城,师生们前往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深刻感受这位为西藏、为党的事业奉献了一切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品格,传承伟大精神。图为师生们认真阅读孔繁森同志与西藏群众之间感人的深情厚谊故事 摄影:刘莉(中国西藏网 记者/刘莉 李一凡 边子捷)
图为西藏阿里噶尔县孔繁森小学的孩子们在阅读孔繁森同志的入团申请书 摄影:刘莉
图为西藏阿里噶尔县孔繁森小学的孩子们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研学 摄影:刘莉
图为西藏阿里噶尔县孔繁森小学的孩子们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研学 摄影:刘莉
图为山东聊城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孔繁森同志的笔记本。翻开的这一页右侧是1994年2月27日凌晨3点,画临生死考验的孔繁森在海拔5700米的革吉县曲仓乡一座牧民帐篷里,在工作笔记上留下的“遗书”。“遗书”中,孔繁森托付同事假如自己发生不幸,在哪里发生不幸就埋在哪里,要瞒住他的家人,每月以他的名义给家里写封信报平安。 摄影:刘莉
图为山东聊城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孔繁森同志的小药箱。孔繁森同志在西藏工作时,每次下乡都会带着这只小药箱,里面是他自费购买的药品,工作的同时,他还为边远地区看病不便的群众免费送医送药。一次,有位70多岁的老人肺病发作,浓痰堵塞了咽喉危在旦夕。当时没有其它医疗器械可用,孔繁森就是用图中这只听诊器的胶管伸到老人的嘴里,又对着胶管将痰一口一口地吸出来,然后又为老人打针服药,直到转危为安。 摄影:刘莉
孔繁森同志殉职后,阿里地委的同志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除了一些必需的生活用品之外,就是几件简单的换洗衣物。阿里地委用6只纸箱和1只木箱运回了一个地委书记在西藏的全部家当。孔繁森同志虽然没留下多少物质财产,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共产党人巨大的精神财富。图为当年的纸箱和木箱原件。摄影:刘莉
图为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馆藏孔繁森诗作手迹 摄影:刘莉
孔繁森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本色。1981年孔繁森第一次援藏期满到莘县任县委副书记,只要时间充足,公事私事甚至下乡办公他都是自己骑自行车去,随行同事有时抱怨:“哪有县委书记总是骑车子下乡办公的,又累又失体面。”孔繁森说:“咱给老百姓办事没有什么体面不体面,再说乡间小道开车、停车都不方便,骑车子既能锻炼身体,又便于行动,多好!”就这样,这辆老式二八大杠自行车伴着孔繁森来往于聊城和莘县各个乡村间。调任聊城行署办公室工作后,他依然如此。图为西藏阿里噶尔县孔繁森小学的孩子们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听工作人员介绍孔繁森同志的自行车故事 摄影: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