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多彩黔行】靛蓝染就乡村美:多民族社区非遗工坊里的振兴图景

走进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双龙社区的蓝布谣工坊,仿佛踏入了一片靛蓝的海洋,这里不仅是民族服饰生产车间,更是传统文化的研学基地。(中国西藏网 记者/巫姗燕 苏洋)图为工坊正门对着的柜台。摄影:巫姗燕

2/6

【多彩黔行】靛蓝染就乡村美:多民族社区非遗工坊里的振兴图景

这个多民族社区里的非遗工坊内,靛蓝染制的布匹漫成海洋。蓝布谣之名,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密码。“蓝”,是布依族的本色;“布”,凝聚着布依族劳作的智慧,从纺纱、织布到制作,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谣”,则是阿婆织布时吟唱的歌谣。图为工坊充满民族艺术气息的布局。摄影:巫姗燕

3/6

【多彩黔行】靛蓝染就乡村美:多民族社区非遗工坊里的振兴图景

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苗族、布依族等民族的服饰。大山中不同民族居民易地搬迁,成就了这个新的多民族社区,带来了各自的非遗文化。在这里,布依族、苗族等多民族融合,让社区成为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携手共进,共同助力非遗文化发扬光大,共筑和谐美好的家园。图为工坊大厅产品展示走廊。摄影:巫姗燕

4/6

【多彩黔行】靛蓝染就乡村美:多民族社区非遗工坊里的振兴图景

蓝布谣有限公司的进驻,既帮助传承和发展了民族文化,又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依托布依族等民族的非遗技艺,工坊发展起了特色产业。从民族文创产品设计制作到蜡染靛染体验生产,从非遗技艺传承培训到农特产品包装开发设计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逐渐形成,这些产业为新市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图为工坊内的样品车间,妇女正在工作。摄影:巫姗燕

5/6

【多彩黔行】靛蓝染就乡村美:多民族社区非遗工坊里的振兴图景

依托民族文化产业,灵活的就业模式应运而生。绣娘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在公司工作或居家刺绣,街道附近的居民也能通过参与手工活增加收入,特色产业铺就了一条增收坦途,让生活更加美好。图为工坊一角,蜡染的蓝白色装饰挂画印上民族图腾和红色口号,成为一种国潮新时尚。摄影:巫姗燕

6/6

【多彩黔行】靛蓝染就乡村美:多民族社区非遗工坊里的振兴图景

工坊内的生肖玩偶、手提袋等文创产品,大多采用本地织布,经过靛染和刺绣而成,设计上融合了历史文化和布依族、苗族等民族文化的特色。蓝布谣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进行创新,结合当下大众喜爱的样式设计制作,产品通过订单销售,热销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区。图为工坊内的文创手工艺品。摄影:巫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