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实拍】学理共归真:唐朝的信仰自由

中国西藏网讯 近日,“大唐风华”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将持续到11月3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开放包容的朝代,传统的儒、道、释三家并重,新传入的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也各有发展。其理念虽不相同,但都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信仰,在当时兼容并蓄的社会中相互影响,和谐共存,共同筑就了唐朝人的精神家园。图为展览现场,摄影:李元梅。

2/8

【实拍】学理共归真:唐朝的信仰自由

何家村窖藏的12条金龙,每一件都是独立使用的。有学者推断,金龙可能是道教投龙仪式中所用法器。投龙致祭是道教最重要的科仪之一,源于道教的天、地、水三官信仰,刘宋时期便初步形成。一般是将写有愿望的文简、玉璧、金龙、金钮用青丝捆扎,举行醮仪后,投入名川大山、岳渎水府,作为升度之信。在该仪式中,金龙担负信使的角色,因此便有“金龙驿”的说法。图为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的极为精巧的金走龙,摄影:李元梅。

3/8

【实拍】学理共归真:唐朝的信仰自由

图中的铜镜背面表现了“王子乔吹箫引凤”的故事。唐代,在上层统治者的狂热追求和大力推崇下,道教发展兴盛,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的思想在当时社会的各个领域均有表现,这枚铜镜所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富有道教色彩的神仙故事。图为王子乔吹笙引凤铜镜,摄影:李元梅。

4/8

【实拍】学理共归真:唐朝的信仰自由

墓葬中十二生肖的形象在北朝虽已出现,但主要流行于唐五代宋辽时期,尤其是唐代中晚期,具有表示方位、祈福辟邪等多种意义。图为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出土的十二生肖俑,摄影:李元梅。

5/8

【实拍】学理共归真:唐朝的信仰自由

韩休墓墓室西壁共有6幅《高士图》,呈六扇屏风式布局,现仅存4幅。这类高士图大多出自初唐壁画墓,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上普遍认同的儒家道德观念和处世哲学,而其中的某些人物又可能表现隐逸思想和道教神仙观念。图为2013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庄村韩休墓出土的《高士图》壁画(局部),摄影:李元梅。

6/8

【实拍】学理共归真:唐朝的信仰自由

图中的天王像为佛教造像,形象威严愤怒,双脚踏在憨态可掬的两个小夜叉之上,栩栩如生。图为唐代鎏金铜天王像,摄影:李元梅。

7/8

【实拍】学理共归真:唐朝的信仰自由

图中的鎏金银宝函1987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后室,为八重宝函的第四重。函体正面为如来说法图,函体左右两侧分别为坐狮文殊菩萨和坐象普贤菩萨。图为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摄影:李元梅。

8/8

【实拍】学理共归真:唐朝的信仰自由

下颌托属于一种外来的丧葬用品。有学者认为其源于祆教文化,是由祆教祭司的金属口罩转化而来的特殊遗物,其在中国的出现与粟特人入华定居和迁徙有关。也有学者认为,下颌托与祆教无关,可能承袭了自西伯利亚旧石器时代晚期形成的萨满教传统,为大月氏吸收后,传入中国内地。图为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出土的金下颌托,摄影:李元梅。(中国西藏网 记者/李元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