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实拍】丝路故事:大唐异乡客,骑猎散歌尘

中国西藏网讯自9月3日起,为期两个月的“大唐风华”展览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如火如荼地举行。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物局共同举办,难得一见的壁画碑石、何家村窖藏的金银器、充满“胡气”的三彩陶俑……近120件(套)唐代精品文物承载着大唐的艺术与生活,展示在观众面前。图为展览现场,摄影:李元梅。

2/11

【实拍】丝路故事:大唐异乡客,骑猎散歌尘

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吸引了众多域外人士由于出使结好、商业贸易、求知问学、传播宗教等各种原因远涉而来,因此唐朝境内活跃着不少异乡来客。图中的壁画绘于陕西省礼泉县昭陵韦贵妃墓第一天井东壁。壁画中绘一匹鬃白马朝南站立,马左右两侧各有一卷发胡人。画面生动表现了主人即将出行,胡人驭者准备就绪的场景。图为唐乾封元年(666年)的《胡人备马图》壁画,摄影:李元梅。

3/11

【实拍】丝路故事:大唐异乡客,骑猎散歌尘

“沙漠之舟”骆驼,以其默默无声的千年负载,成为“丝绸之路”当之无愧的象征。胡商以这种特殊的运载工具,背负宝石、香料而来,又满载丝绸、瓷器、茶叶而归,异域的礼俗、宗教和文化也随之纷至沓来,胡风礼俗、胡乐歌舞成为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图为彩绘胡人骑驼俑,摄影:李元梅。

4/11

【实拍】丝路故事:大唐异乡客,骑猎散歌尘

图中的壁画是位于陕西省富平县李邕墓前甬道西壁,画面中有四匹马和手持杖杆的骑者,壁画两侧的人物和马匹形象残缺。李邕是李渊第十五子虢王李凤嫡孙,文献记载李邕喜爱马球活动,该幅壁画生动记录了当时马上争球的一幕,是继乾陵陪葬墓之一的章怀太子墓发现马球壁画后的又一重要发现。图为唐开元十五年(727年)的《胡人打马球图》壁画,摄影:李元梅。

5/11

【实拍】丝路故事:大唐异乡客,骑猎散歌尘

此图描绘了唐玄宗等16人击球的场景。马球起源于波斯,唐代传入中国,成为贵族们喜爱的马上运动,唐代皇帝几乎都爱“击鞠”。打马球的球场往往设在平坦或稍有起伏的丘陵山坡一带,骑手们分成两队,手持球杆,争打一皮革小球。图为《明皇击球图》摹本(局部),摄影:李元梅。

6/11

【实拍】丝路故事:大唐异乡客,骑猎散歌尘

此陶俑1991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金乡县主墓,女俑身后蹲伏的猞猁是一种猫科的小猛兽。在古代的西亚、北非和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使用驯兽骑马追猎是广泛流行的狩猎方式,而豹猎和猞猁猎正是追猎中最富刺激性的两种。唐代作为当时的国际性帝国,豹猎和猞猁猎的传入,与马球、胡旋舞等一样,是当时外来胡风的组成部分。图为唐开元十二年(724年)的彩绘陶骑马带猞猁狩猎胡女俑,摄影:李元梅。

7/11

【实拍】丝路故事:大唐异乡客,骑猎散歌尘

腰鼓在唐朝主要用于西凉、龟兹、疏勒、高丽、高昌诸乐中,为当时常见的乐器之一,演奏时挂在腰间。因演奏方式不同分正鼓与和鼓两种,以杖击打的为正鼓,声音高亢洪亮;以两手拍击的称和鼓,声音婉转低回。图为彩绘陶腰鼓女坐俑,摄影:李元梅。

8/11

【实拍】丝路故事:大唐异乡客,骑猎散歌尘

图中金杯的指垫上装饰有两个相背的胡人形象,杯身上有执排箫、小铙、洞箫、曲颈琵琶的乐伎,另有抱壶者、执杯者及两名作舞者。人物均为深目高鼻、头戴卷沿尖帽或瓦楞帽的胡人。据考证,此杯可能是一件外国输入的器物,或是外国工匠在中国制造的,年代在7世纪后半叶或8世纪初。图为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的伎乐纹八棱金杯,摄影:李元梅。

9/11

【实拍】丝路故事:大唐异乡客,骑猎散歌尘

图中的双峰驼体型高大,驼头仰起,张口卷舌似在嘶鸣。牵驼俑双目圆瞪,正用力拽高大的骆驼。两相组合,形神俱佳,惟妙惟肖。图为唐景龙三年(709年)的绿釉男子俑与褐釉骆驼俑,摄影:李元梅。

10/11

【实拍】丝路故事:大唐异乡客,骑猎散歌尘

除陶俑外,唐墓壁画中也多有“黑人”形象,一般称为“昆仑奴”。“昆仑”这个名称早在三国时已有记载,指肤色较黑之人,而非指人类学上的黑种人。在唐代,“昆仑”又是对南海诸国人的泛称。因唐代与横跨亚非的大食帝国交流颇多,也不排除有从非洲地区过来的黑种人的可能性。图为1985年陕西省长武县郭村唐墓出土的彩绘黑人立俑,摄影:李元梅。

11/11

【实拍】丝路故事:大唐异乡客,骑猎散歌尘

图中陶俑深目高鼻,头戴尖帽,身着圆领长袍,作牵马或牵驼状。尖顶帽是西域及北方许多民族共同喜爱的一种头饰。图为1972年陕西省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彩绘胡人俑,摄影:李元梅。(中国西藏网 记者/李元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