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中国西藏网 > 视频 > 原创视频

听,见雪域•夜读丨十八军军长张国华之女回忆父亲往事

时间:2019年06月29日来源:中国西藏网
内容简介:

  父爱深沉稳重如山。十八军军长张国华之女张小康说:“我一生都没有大声喊过‘爸爸’,我没有这样的机会,也没有这样的习惯。有句古诗说‘近乡情更怯’,因为从小和父亲待在一起的时间太少,我竟是‘近父情更怯’……”。对于父亲的许多情感,埋藏在了内心最深处。本期一起倾听张小康讲述与父亲之间的深情往事。

  张国华,我的父亲,原十八军军长,1950年,他带领部队进军西藏。从此,父亲的名字就和西藏再也分不开了。从我出生,直到父亲去世,我们父女真正待在一起的时间不到三年。而我,将用我一生的时间去怀念、去细数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

  保育院那些难捱的日子

  十八军子弟小时候,并不像其他家庭的子女一样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我们是在保育院、学校长大的。十八军进藏路上,母亲在四川甘孜的一座土楼里生下了我。后来,母亲把刚满三个月的我和不满两岁的哥哥托给别人照管,便随部队进藏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两岁多的我来到了北京,当时父母都在西藏工作,只有在回北京开会或者汇报工作时,我们才能匆匆见一面。北京万寿寺一个大庙改造的幼儿园就是我幼时的家。我那时就懵懵懂懂地知道:我的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不在北京,我不能跟爸爸妈妈在一起。老师说我的爸爸妈妈在西藏,那里是世界的大屋顶。

  在保育院,每逢周末便是我最恐怖的时刻。其他小朋友的父母都来接他们回家,大家一见父母都兴高采烈地喊着“爸爸妈妈”。那时候我总是躲得远远的,我一生都没有大声喊过“爸爸”,我没有这样的机会,也没有这样的习惯。

  只有两三岁的我看着其他小朋友一个一个都被父母接走了,大大的房间里就剩下我。晚上,我孤零零地一个人躺在床上,呆呆地望着庙堂屋顶上高高的木头椽子,想着爸爸妈妈在的那个“大屋顶”,可能好远,好远,那会是什么样……每次望着高高的屋顶我只是哭,哭到累了,就睡着了。

  直到现在,我每每见到这种屋顶都会心头紧缩。那时,谈不上羡慕不羡慕,因为我也体会不到和父母在一起的滋味,只是单纯地觉得别人都走了,怎么就剩下我一个了?有时,父亲的老战友们会把我接去,和好多孩子一起玩儿,但我也是怯生生的,不太爱说话,所以他们都觉得我特别乖。

  完美的父亲

  虽然和父亲共处的时间很短,但是他在我心里真的是一个完美的人。作为军人,父亲能指挥部队作战打仗,能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命令,这是众所周知的。同时,父亲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听他的一个老部下回忆,抗日战争期间,打完仗后大家都休息,父亲总会找部队里文化水平高的干部,来给他上课,这个习惯一直保持着。有一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经过四川时,和我父亲交谈了很久,后来李四光问周总理:“张国华是哪个大学毕业的?”其实,父亲只读过四年半私塾,哪里上过大学。但是他能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积极主动学习,在整个十八军队伍中也形成了这种风气。

  除此之外,父亲还会拉二胡、吹箫、吹笛子、弹风琴、下棋、跳舞……简直是多才多艺。我想,父亲是一个文化素养较高的人,所以不管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建设西藏过程中,父亲都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政策。难怪周恩来总理和刘伯承元帅都说,开辟新区从来都是张国华的。

  作为丈夫,父亲对母亲的感情也是令我动容的。在西藏工作期间,母亲患重病,几乎要奄奄一息了,当时飞往北京的飞机上无法承载那么多人。父亲含着泪说:“不用运走了,就留在这吧。”万幸的是,母亲被抢救了回来。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当时都选好埋葬她的地方了,就在打开后窗可看到的山坡上,父亲是想和母亲永远相守相望。

  虽然关于父亲的回忆比较短暂,但是我觉得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依然密切,因为我知道父母是为了服务更多的人,才远离我们的。前几年听一个藏族朋友说,“张国华将军化成了高山,永远留在了西藏”。我想,如果真是这样,父亲一定很高兴吧,他肯定希望自己永远守护着西藏,守护着那里的山水、百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