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干净整洁的西藏自治区驻郑州干休所,老人们三三两两地,或聊天,或下棋……脸上洋溢着亲切的笑容。绿树林荫下,我们的采访对象董惠搀扶着刘春林在花园里散步,嘴里不知说些什么,脸上写满幸福,如同歌里唱到的:“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刘春林已92岁了,老人基本失去了听力和表达能力。82岁的董惠边照顾刘春林吃药,边对记者说:“他现在就像个孩子,天天得哄着。稍有什么事不合他的心意,就要发脾气。”正说着,可能是因为开水喂多了一些,被呛到的刘春林不高兴地咕哝了几句。看着他们互相发牢骚,可是让人心里感觉好温暖:他们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吧。
说到在西藏的经历,董惠一直念叨着一个人,她就是小女儿刘珊的保姆——藏族同胞仓木决。
“她不是保姆,是刘珊的藏族阿妈”
进藏路途艰险、辛苦,但是在乐观的董惠眼里,还是有许多难忘的趣事。
在粮食奇缺的进藏途中,能喝到炊事员熬的茶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有一次,司令部的炊事员摸黑起来为战士们煮茶。由于天黑,睡眼惺忪的炊事员将身旁烧火的牛粪误当作茶叶放进了锅里。等到战士们喝完,怎么品都觉得味道好像跟以前不一样。等到炊事员发现自己弄错了,并向战士们道歉时,战士们不但没有生气,反倒哈哈大笑起来。
从昌都去拉萨的路上,司令部的几个女战士在路上赶牦牛。这些牦牛是部队沿途从头人那里买来的,对这些女兵来说,照顾好牛,就是她们的政治任务。“我们拿一个毛巾缝成口袋,再把它缝在衣服上面,口袋里装上马粮,就开始赶牦牛了。”董惠赶牦牛还真是有一套:牛群里有一头头牛,脖子上戴着铃铛,只要管好这头牦牛,就能很好地管住这群牦牛了。
由于没有空投地点,后方给部队空投粮食的飞机常常把粮食投到河里,战士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粮食被河水冲走。好不容易有大米吃了,可是用铁锅煮出来的米饭是“三包饭”:上面一层是黄的,中间是生的,底下是糊的。即便如此,这“三包饭”对战士们来说也算是难得的“美味佳肴”……
部队到江孜后,52师集体就地转业。经人介绍,1952年,董慧与江孜财政处干部刘春林喜结连理。董慧一直在基层工作,虽然藏语文学得不够好,但是口语不错,和藏族群众的关系非常融洽。良好的人缘,让她认识了女儿刘珊的“保姆”——仓木决。她一直都不愿让别人叫她保姆,她说仓木决是她的好朋友,是刘珊的藏族阿妈。
仓木决出身农奴,家庭非常贫困。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她,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让家人生活得好些,就托一个亲戚帮她找工作。听说了仓木决的遭遇后,董惠决定帮助这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藏族同胞。虽经过多次努力,但是由于仓木决没有什么技能,迟迟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当仓木决听亲戚说董惠家有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时,便主动提出要帮董惠照顾孩子,做她们家的保姆。董惠考虑到仓木决确实需要一份工作,便答应了下来。
于是,小刘珊有了一位藏族阿妈。
“她宁愿不要工作,也要陪着她的汉族女儿”
“仓木决很勤快,和刘珊的感情特别好。她把刘珊当做自己亲生的孩子。”董惠回忆道。
董惠说她从来没有把仓木决当成保姆,并不是因为保姆这个职业社会地位不高,而是因为她们俩,还有刘珊之间的那种情谊太深,用“保姆”这个称谓,会亵渎这份感情。董惠不让仓木决做太多的家务,只需要仓木决在自己上班时照看孩子。而勤快的仓木决总是闲不下来,一有时间就做饭、洗衣服。于是,两人之间开始了藏东西的“游戏”:董惠为了不让仓木决洗衣服,就把换下来的脏衣服藏起来,而仓木决总是能把脏衣服找出来,并洗干净、晾好。“每次我说她,她只是‘嘿嘿嘿’地笑,真拿她没有办法。”董惠无奈地说。
仓木决非常爱孩子,容不得任何人对孩子不好,包括董惠夫妇。有一次,董惠大声地说了孩子几句,仓木决不乐意了,她也不跟董惠吵,抱起孩子就出了门,留下董惠站在原地又好气又好笑,“感觉仓木决才是孩子的亲生母亲。”
随着时间的推移,仓木决对孩子的感情越来越深,越来越离不开刘珊。有一天早晨起来,董惠发现仓木决的双眼肿得变成了一条缝,就让她回家休息几天。仓木决不肯,最后还是拗不过董惠,就很不情愿地回去了。董惠上班时放心不下孩子,就回家看看。快到家时,却听到仓木决逗孩子时开心的笑声。她三步并作两步走进家门,有些生气的董惠问仓木决:“你怎么不好好休息,又回来了?”仓木决憨笑着回答,她一离开孩子就想,满脑子都是孩子,走到半路折回来了。
“藏历新年的时候,我想让她回去过年,她怎么都不肯回去,好不容易说服她回去了,第三天就回来了,就是因为想孩子。”董惠说。
刘珊3岁那年,由于工作调动,刘春林一家要搬到拉萨。顾及到政治影响不好,同时也考虑到仓木决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仓木决介绍到轧腊厂当工人。但是,仓木决说她宁愿不要工作,也要和董惠一家去拉萨,要陪着刘珊。董惠舍不得仓木决,刘珊更是舍不得,可是又没有办法,最后还是让仓木决留在了江孜。临走,董惠想给这个藏族姐妹、小女儿的藏族阿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便给她买了两床被子以及茶壶等生活用品,还留下一些现金,仓木决感动得泣不成声。
“走的那天,仓木决和孩子的哭声让我的心都碎了……”回忆起那一天,董惠至今还记得那个让人揪心的场面。
“很想请她坐着火车来内地看看”
1985年,董惠和刘春林离休回内地后,就和仓木决失去了联系。虽然董惠和刘珊一直都很想她,可是苦于多年没有联系,一直没有找到。虽然每次心怀希望托人联系,但得到的都是失望的消息,可是董惠一家一直没有停止过寻找仓木决。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董惠认识了一位在日喀则工作过的内调干部刘同江,他儿子现在还在日喀则工作。一听这个消息,董惠便托刘同江帮她寻找仓木决的下落。几经周折,最终联系到了这位朝思暮想的藏族姐妹!兴奋不已的董惠一家立刻给仓木决打电话,想让她坐火车来内地玩。但由于仓木决年事已高,她在阿里工作的女儿普赤说她妈妈一个人去不了,等她休假了再带着妈妈去看他们。
天意弄人。就在董惠等着她的藏族姐妹、刘珊日夜期盼着她的藏族阿妈时,刘春林却生病住院了,一病就是4个多月。自那之后,刘春林的身体每况愈下,几乎每年都要住几次院。就这样,董惠一家没能见到仓木决,而这位藏族阿妈也没有见到她在内地的汉族女儿。
采访时,刘春林虽然听不到我们在聊些什么,但是他就静静地坐在我们身边。患有帕金森综合症的他,行动迟缓,拿杯子时手都是颤巍巍的。但是不知什么时候,他给我们写了一个字条,上面写着:“我们被号称‘老西藏’,在藏工作30多年,对西藏人民感情较深。非常关心西藏人民的生活、地区建设,天气变化(包括自然灾害)。我很想在有生之年回西藏看看,但是力不从心啦,今后只能在电视上看看啦,藉以自我安慰吧!祝西藏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各项建设蒸蒸日上。”字迹虽然歪歪斜斜,但是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一个“老西藏”对西藏的热爱之情,对西藏人民的挂念。
董惠最后说:“我到现在还是想仓木决,刘珊更想,但是她现在是郑州153医院的副院长,经常加班,没有时间回西藏。可她还是想只要有机会,一定要把她的藏族阿妈带到内地来看一看,走一走……”
(责编: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