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工作是民族团结的大合唱,援藏是矗立在高原上的不朽丰碑。视西藏为故乡,视西藏各族群众为亲人,是援藏工作不断深入和不断取得成绩的重要法宝。3年来,广大援藏干部以一种对西藏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西藏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广大援藏干部还时刻以身作则,为促进各民族大团结不懈努力。一项项援藏工程、一件件援藏事迹,成为各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最好见证。
时刻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
“喝一碗漂着牛粪末儿的酥油茶算不了什么,更多的是要带着感情真正融入到群众中。”在那曲地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期间,辽宁省援藏干部、那曲地区公安处副处长王迎盛与工作组走进藏北偏远乡村,与农牧民群众“零距离”接触。在走访安多县唐岗寺时,僧人用手反复擦拭小碗,沏上酥油茶,双手献给工作组的同志。王迎盛早就了解过西藏的风俗,在连声道谢后,喝了三碗漂着牛粪末儿的酥油茶。
不喝酥油茶,就不算到过西藏,也算不上真正的西藏人。为了彻底融入到群众中来,广大援藏干部几乎都“享受”过王迎盛的这种待遇。
2009年藏历新年,山东省第五批援藏干部、日喀则地委委员、日喀则市委书记华玉松与其他援藏干部一起,在一位藏族干部家里过了一个原汁原味的传统佳节。援藏3年,华玉松学会了唱藏族歌曲、跳锅庄舞、弹六弦琴,还经常到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劳动。
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林芝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陈秋雄在福建不慎摔断了腿,腿上镶了一根30厘米长的髓内钉,他拄着拐杖返回西藏坚持工作。冬天,电热毯对钢钉的热辐射让他痛得难以入眠,但他从不叫苦,被林芝的干部群众称为“铁腿领队”。在做好援藏本职工作的同时,广大援藏干部还慷慨解囊,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12岁的李颖是察隅县中学的初一学生,是个孤儿。广东省第五批援藏干部、察隅农场党委书记黄伟平把她列入了助学帮扶对象,每年拿出3000元资助她读初中。他把李颖当亲生女儿照顾,不论多忙,总要抽时间去看看。曾经一度辍学的小李颖重新走进课堂。她在日记中写道:“援藏叔叔,有你们在,我不再孤单,我将勇敢地面对现实。”
不久前,包括李颖在内的33名贫困家庭子女又领到了黄伟平捐助的第二批助学金5.8万元。李颖在日记中写道:“我长大了要学援藏干部,像黄叔叔那样有文化、有本领,帮大家盖许多房子,修许多路,资助许多小朋友上学。”
隆子镇忙错村的卓嘎今年35岁,丈夫两年前不幸去世,加之生孩子时落下严重的妇科病,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地生活。湖南省第五批援藏干部、隆子县委书记华学健得知后,主动和常德市援藏医生联系,为卓嘎治好了困扰10多年的疾病,又为她联系了一家工地务工,并经常送去大米、衣物等物资解决她一家的生活难题,同时还每学期拿出1000元资助她的两个孩子上学。在华学健的关心和帮助下,卓嘎一家的生活状况逐步好转,这个脸上重现笑容的阿佳逢人便会说“华书记呀咕嘟”,还时常送点鸡蛋、蘑菇到干部食堂表达谢意。
3年来,广大援藏干部始终坚持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把西藏各族人民当作亲人,忧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事情不分大小,只要有机会,他们总是毫不犹豫地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奏响了内地和西藏各族人民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强音。
藏汉干部相亲相爱
“相亲相爱,汉藏一家,犹如雪域高原上的茶与盐巴。”一茬茬援藏干部的壮丽人生,如今已化为广泛流行于藏区的一句谚语,它是那么朴实无华而又惊天动地。
“我是西藏人,我是吉隆人。”这句话一直是吉林省援藏干部、吉隆县委书记赵士中的口头禅。刚到吉隆县他就取消了当地县委、政府为援藏干部设立5年的援藏工作组小灶和单独宿舍,走进大食堂、住到县政府大院,与当地干部职工同吃同住。还利用节假日组织汉藏干部开展联谊活动,增进了藏汉同志间的感情。吉林省援藏工作队在援藏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信任并紧紧依靠当地干部群众实施项目,不搞援藏干部的单打独斗,不搞援藏资金的单打独斗。在县里实施的援藏项目,都专门成立了领导机构,由援藏的县领导任组长,当地县领导任副组长,县里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齐心协力抓落实。当地干部提起援藏工作队时都开心地说:“在我们县没有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一说,我们都是一家人!”
援藏干部,对日喀则人民来说是一个温暖的称呼。当地干部群众,也掏心窝子地把他们当成“老大哥”,关心他们、体贴他们。一位援藏干部动情地说:“每次休假回内地离开县里时,县城干部群众都列队欢送,歌声、哈达、青稞酒、酥油茶,伴随着热泪在飞。离家的乡愁、高原反应的不适,都被藏族人民火一样的热情驱散,留下的是汉藏民族的情谊。”
在隆子援藏期间,援藏干部们交到了一批热心的藏族朋友,在生活上,他们关心援藏干部的日常起居,将他们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细致周到,当地干部的无私帮助,增强了援藏干部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工作上,他们支持援藏的同志,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宏伟目标、工作部署,他们都会认真贯彻、全力以赴,是他们的勤奋工作,促进了隆子的飞速发展;他们感情上理解援藏的同志,援藏干部的喜怒哀乐、冷暖病痛,他们都会悉心关注、体贴入微,是他们的真诚相待,架起了藏汉干部团结友谊的桥梁。
“3年来,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作十分默契,也十分愉快。与李书记搭档,是我一生的荣幸。”浪卡子县委副书记、县长尼玛扎西对安徽省援藏干部、浪卡子县委书记李跃云由衷钦佩。
其实,这是所有援藏干部与在藏干部的普遍感受,他们在工作中增加了了解、也增进了友谊。
援藏干部心手相连
2007年6月,第五批援藏干部因为一个共同的目的走到了一起,3年来,援藏干部们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在一个食堂吃饭……他们从不认识到熟悉,从工作上的伙伴变成了一生的挚友。如今,援藏干部们都非常默契地用同一个词语来形容大家的关系:“心手相连”。
是的,心手相连。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干部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闽五援”,确立了“政治坚定、胸怀大局,善于学习、情趣高尚,敢于拼搏、勇创一流,谦虚谨慎、敬业务实,团结协作、荣辱与共”的援藏文化内涵。现在,“闽五援”已经成为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的品牌与形象,“闽五援”文化成为全队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全国妇联援藏干部、自治区妇联副主席杨淑文表示,女人要有大境界、小情调。3年来,她的家就是许多援藏干部的家。她开心地告诉记者:“我原来不怎么会做饭,到西藏后,空闲的时候,我就请一些援藏干部到家里来坐一坐,既谈工作也谈心事。自己经常下厨,下个面条,做几个菜,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完全就像一家人。如今,我的厨艺可是大有长进。”
黑龙江省援藏工作队在援藏期间坚持做到“人文关怀”,对队员关心爱护,提出“三年援藏,一生情谊”,要做“快乐的单身汉”和“坚强的男子汉”。队里给队员过生日,还经常搞一些文体活动。每次队里的家属来探亲或队员生病,工作队都要前往看望。每年回省休假,工作队也要顶风冒雪到各地、各单位去看望队员,向他们所在单位汇报他们的工作表现,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湖北省援藏工作队注重用民主生活会来加强干部的团结。他们每个月召开中心组成员会议和地直干部会议,一年召开一次中心组民主生活会、4县援藏干部民主生活会;组织干部相互交心谈心,4县县委书记与4县援藏干部交心谈心。大家在一起交流沟通,谈工作、谈思想、谈成绩、谈不足,大大改进了工作、加强了内部团结。
团结就是力量。广大第五批援藏干部事事讲团结、时时讲团结、处处讲团结,坚持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形成了合力、推动了工作,也在万里高原结下了坚贞不渝的藏汉深情。
(责编: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