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 要闻
西藏环保事业60年综述:雪域高原天更蓝水更绿
发布时间:2011-05-30 08:44:00 扎西 张帆 刘文波 人民日报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这里江河湖泊星罗棋布,素有“亚洲水塔”和“世界气候调节器”之称,但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和敏感。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没有使美丽纯净的高原生态遭到破坏,而且,秉持科学发展的理念,通过多种措施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使这片洁净的土地绽放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坚持不懈护卫雪域高原的碧水蓝天

  和平解放前的旧西藏,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基本处于被动适应自然环境的状态,由于无法掌握和认识生态环境的客观规律,也就谈不上宏观生态建设和综合环境保护。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政务院西藏工作队”,对西藏的土地、森林、草场、水利和矿产资源进行考察和评价,提出了科学开发利用的意见,从而开启了科学认识、利用和保护西藏生态环境的进程。

  60年来,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从盲目到科学的质的飞跃。西藏的环保专业队伍从1975年的2人发展到现在的580多人,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把西藏确定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01年7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西藏自治区干部大会上首次明确了西藏的重要生态战略地位。

  2009年2月,国务院确定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该规划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确定为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工程,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同年8月,国家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亿元,在西藏率先开展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

  “近年来,国家用于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全区用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资金超过10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倍多。”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副厅长江白介绍说。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已建立21个生态功能保护区、7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47个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占西藏国土面积的34.5%,森林覆盖率由不足1%上升到11.91%。

  “在过去的20年里,世界上还有哪个地方可以把40%的面积划出用作自然保护?要扭转一个濒危物种的不断减少又谈何容易?然而勤劳的西藏人做到了。”美国前总统卡特在为《走进西藏》一书所写序言中的这段话,反映出了国际上的肯定。

  在发展中坚持保护,西藏生态建设创造奇迹   

  “20年前刚来的时候,拉萨居住环境很艰苦,现在不仅街道更繁华,生活条件更好,而且树多了,花多了,街道也更加干净,感觉氧气都比以前足了。”从四川来拉萨生活工作多年的何润芬说。

  60年来,西藏既没有用停止发展来维系生态环境,也没有用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而是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举,在发展中重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尽快摆脱落后面貌,迅速走向现代化,是西藏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然而西藏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抗干扰能力低,自我更新能力差,一旦遭到破坏,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恢复。”江白说,确保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是西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重点项目建设中,西藏始终把保护雪域高原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严格落实环保审批权。目前,西藏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90%,重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较好地落实了“环保第一审批权”。

  西藏始终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加强开发建设活动环境监管。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向巴平措说:“只要是对生态有影响的项目,即使是挖金子我们也不干。”

  从2008年1月1日起,西藏在全区范围内禁止开采砂铁资源,这是继全面禁止开采砂金资源后的又一项保护高原碧水蓝天的重要举措。

  “西藏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一律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后才能立项的政策,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江白介绍说,西藏的罗布莎、香卡山铬铁矿产资源开发项目,都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作为资源开采的重点工作加以落实。

  在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建设中,仅环保投资就达15.4亿元,青藏铁路建设还填补了我国大型工程建设中环保建设领域的多项空白——首次为野生动物修建迁徙通道;首次在高海拔地区成功移植草皮……如今,走一趟青藏铁路被游客称为“生态之旅”。

  与此同时,西藏开展了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治理工作,关闭了一批污染严重的“15小”、“新5小”企业,投入10多亿元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污染源治理。2011年,西藏财政计划安排环保投入5.4亿元,比上年增长29%。

  碧水蓝天既是资源也是财富

  在拉萨,居民房顶成片的太阳能热水器随处可见。居民院内,到处可见聚光式太阳灶。走在当热西路上,利用太阳能和风能供电的路灯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拉萨越来越多的酒店、医院等场所都已采用地热取暖。各种新能源逐步走进百姓生活。

  根据《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年至2015年,西藏要通过实施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工程,基本解决无电人口的生活用电问题,重点解决区域农牧民采暖、煮饭等生活用能问题,农牧民传统能源替代率将达到60%。

  目前,西藏阿里、那曲地区已广泛利用被动式太阳房技术建设太阳能阳光房。截至目前,西藏已累计推广太阳能灶39.5万台,被动式太阳房约40万平方米,太阳能温室约300万平方米。风光互补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20千瓦,在无电地区建设光伏电站121座。通过推广利用清洁能源,有效保护了农牧区植被。

  “碧水蓝天既是资源也是财富”,在西藏已经成为共识。为改善人居环境,西藏实施了天然林草保护和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对1800万亩天然林进行常年管护;实施全区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完成人工造林454万多亩,封山(滩)育林1219万多亩;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促进了6841万亩天然草场的保护与恢复。

  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拉萨、山南和日喀则地区风沙天气明显减少,与30年前相比,拉萨每年减少32天,日喀则减少34天,泽当减少32天。

  如今的西藏,不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而且山川秀美、河流清澈,动物多样、植物繁茂,成为名副其实的“香格里拉”。

(责编:丁丁)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