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努力争取西藏和平解放无果的情况下,为了保障祖国和西藏人民的利益,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为了打开和平谈判的大门,为了打通和平解放西藏的道路,人民解放军被迫于 1950 年 10 月 6 日对昌都发起了进攻。
鉴于西藏这样的形势,1950年8月23日,毛泽东指出:“如我军能于10月占领昌都,有可能促使西藏代表团来京谈判,求得和平解决(当然也有别种可能)。”遵此,西南军区于8月26日正式下达《昌都战役基本命令》,确定“歼灭藏军主力于昌都及其以西之恩达、类乌齐地区,占领昌都,打下明年进军拉萨解放西藏之基础”;要求第18军以主力一部加强青海骑兵支队,从右翼迂回昌都以西,切断藏军退路;其余各部分别从北、东、南三面向昌都攻击前进。以云南第14军之有力一部,歼灭盐井之藏军,策应第18军行动。各路参战部队遵令立即进行战前的各项工作。一场被迫以打促和的昌都战役终于展开。
一、藏军部署和特点
藏军原有10个团。1949年冬至1950年上半年,美英帝国主义怂恿藏政府扩军并向其售给武器以对抗我军入藏,藏军扩编了6个新团,使总数增至16个团。其中5个团驻拉萨、日喀则、山南泽当和藏北地区;仅1个团配置在靠近藏边防线上的定日;却将金沙江一线和昌都地区靠近祖国处称为“边防”,将藏军主力近7个团并有力之“民兵”一部置于昌都地区;另有一个半团从前藏开赴昌都途中,但大部分士兵开小差逃跑,仅少部到达。昌都地区的藏军和“民兵”统归藏政府昌都总管指挥。藏政府驻山南、藏北、后藏、阿里等地区之总管均系四品官,唯独驻昌都这一“边防”地区之总管加强为三品官。1950年8月以前昌都之总管为拉鲁,8月新由四品官提升为三品官的阿沛到达昌都上任。藏军和“民兵”在昌都地区的具体部署是:第10团位于江达至岗拖一线;第9团位于芒康、盐井;第3团之牟霞代本部500人和第6团(炮兵)一个连位于以生达为中心的西邓柯地区;第3团之噶炯代本部500人位于卡松渡;第7团位于恩来、类乌齐、甲桑卡等地;第4团位于丁青及以西之色扎;第8团及第2团之一个连(总管署警卫连)位于昌都;“民兵”主力“硕达海松”部500人随第3团牟霞代本部行动;另有“民兵”2000余人分散置于盐井、门工、波密等地。藏军的部特点是:南轻北重,前轻后重,梯次配置,分区布防。藏军扼守隘口要道,企图依托金沙江、澜沧江及横断山脉之天险,阻止我军西进。
藏军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参加反抗英帝国主义入侵,有过光荣的作战历史,但基本上是捍卫旧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的武装力量。藏军的团长、营长、连长分别称代本、如本、甲本。代本均由贵族担任,虽多受过外国的军事训练,但实战经验少,指挥能力差。士兵系支差服役,年龄大,家累多。藏军内部等级森严,官兵关系紧张,滋扰欺压群众,军民关系恶劣,具有剥削阶级军队的各种特征。其装备多为英式枪炮,火力不强,通信手段落后,整个昌都地区只有两部电台。但藏军射击技术较好,善单兵作战,适应高原环境,生活简便,机动较快,马匹较多,在分散游击时能起到袭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