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空朝霞艳,长河落日圆。连绵逶迤的雪山,托起涓涓‘三江源’。没有你,哪有长江滚滚浪滔天;没有你,哪有怒江滔滔到天边。绿水绕云端,青山玉带缠。辽阔无垠的草原,孕育潺潺‘三江源’。没有你,哪有澜沧江水拍两岸;没有你,哪有风调雨顺百花鲜。有了你,就有大地一天天的暖;有了你,就有一片明亮亮的天。”
那曲地区文化局副局长、诗人胡蓉用《三江源》一诗抒写羌塘草原“江河源”、“生态源”、“中华水塔”、“全球气候调节器”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对羌塘草原的赞誉。
草原的保护与建设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藏北畜牧业的发展,事关43万藏北群众的“钱袋子”。因此,对藏北人民来说,这些美誉更是一种重大的责任。
在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上,那曲地区做了大量工作。但受严酷自然条件、人口快速增长、传统牧业粗放经营和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与那曲地区农牧局在2005年的一项联合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那曲地区未退化草地仅占草地总面积的49.1%。
面对不容乐观的生态形势,那曲地委、行署领导班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生态环境是重要的发展成本,也是现实的生产力。那曲是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子孙后代‘饭碗’的根本大计,也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我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必须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把环保优先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那曲地委书记、地区人大工委主任边巴扎西把环境保护看成是“眼睛里不能揉沙子”的事,决不能先破坏后治理。
“在那曲这种高寒气候地区,草原生态一旦遭到破坏,想治理都难以恢复。那曲草原生态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可逆的。”那曲地区农牧局副局长袁勇在那曲与草原打了20多年的交道,对草原生态了然于胸。
正是从草原生态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那曲地区一直坚持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并举,保护优先的原则。
“那曲草原建设必须以高原原生植被为主,能保护好现有的原生植被不被破坏、不减少,就是我们这些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者的最大功劳。”袁勇说,国家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鼠虫毒草害治理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就是在为草原“减负”。
那曲草原鼠害全年共消耗的牧草可供养140万只绵羊单位,2008年草原毛虫消耗的牧草可供养4.64万只绵羊单位,那曲地区理论载畜量约为1164万只绵羊单位。从1973年到2003年,那曲地区牲畜存栏量保持在1225—1485万只绵羊单位。
从那曲地区草原站畜牧师丹秋罗布提供的数据中,可以看到那曲草原的现状:“三害”灾情严重、草畜矛盾突出。
针对草地鼠虫害的严重灾情,那曲地区2009年共下发生物灭鼠药40万毫升、灭鼠饵料24.18万公斤,灭鼠面积达270.7万亩。在草原毛虫灾情地区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做到“有虫情报虫情,无虫情保平安”,时刻监控虫情发生。
牲畜超载是当前牧区发展的一个主要和严重问题。要以草定畜,增加出栏量,减轻草原压力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以牛羊多少衡量财富标准,惜杀惜售”的传统观念成了草原减负的“绊脚石”。
“出栏量最低的26%,高的31.5%”,那曲地区农牧局畜牧科副科长李春来说,为了转变农牧民“惜杀惜售”的传统观念,各县区都根据县情制订了相应的牲畜出栏量。同时在地区的畜产品展销会上,对每出售一个绵羊单位的牧民,各县都有运费和出栏补贴,这些措施促进了牲畜的出栏力度。
2009年,那曲地区安多、聂荣和班戈三县成为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的试点县。县里对以草定畜的农牧户每减少一个绵羊单位补助5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并每户每年补贴1000元实施薪材替代工程,减少对牛羊粪的依赖,还粪于草。
“以一个绵羊养7年出售来算,市场价在340元左右,一年的价值也就是48.6元左右,补助50元还比它一年的价值多,何况肉、绒等还归牧民自己。”李春来副科长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运费补贴、出栏补贴、以草定畜奖励、薪材替代补贴、退牧还草饲料粮补助等奖励和补贴平均在每个绵羊单位应该是100元左右。
草原“减负”了,农牧民增效了。随着各种草原保护措施的积极开展,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逐渐凸现出来。退牧还草围栏后第二年,草地产草量是围栏前的2到3倍,超载部分牲畜出栏上市,不仅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而且又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和农牧区畜产品市场发育,最重要的是天然草地生产力得到提高,促进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早在1984年,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后,自治区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制订了《关于认真贯彻以牧为主的生产方针,尽快使全区农牧民富裕起来的指示》,要求草原建设要做好五个字:保、用、种、建、管。
围绕这五个字,近30年来,那曲地区累计治理“三害”面积达6000多万亩,已完成禁牧、休牧围栏1433.91万亩,人工种草和改善草地面积42万亩,成功选育出10多个适应高寒气候的优质牧草并部分推广应用到草地畜牧业的生产中,积极推行和完善草场经营承包责任制,实现了“草地有主、放牧有量、建设有责、管理有法”的良性机制。
但草原建设的这五个字没有包括“监”字,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监管和检查。
据那曲地区草原站的畜牧师丹秋罗布介绍,早在1985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与那曲地区畜牧局就合作进行了那曲草地畜牧业资源的调查。200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和那曲地区农牧局联合完成了《西藏那曲地区草地退化现状及其动态遥感监测》和《那曲地区草原生态功能区划》的研究成果,目前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研究的《藏北草原理论载畜量综合基础研究》和《藏北生态屏障区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示范》两项课题正在进行中。
那曲地区环保局局长丹增次仁表示,青藏铁路建成后全面带动了那曲地区的环保意识,环境监管与监察一直是环保局的工作重点。2009年,地区环保局共监管基本建设项目42个,做到了项目实施在哪里,环保工作就跟进在哪里。
“保、用、种、建、管、监”,如今已成了那曲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六字方针”。正如那曲地委书记边巴扎西所说:“在那曲,牧民热爱草原,干部重视保护草原,已经逐步形成共识!”
(责编: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