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 生态西藏 > 要闻
保护雪域碧水蓝天 共享高原生态家园
——写在西部大开发十周年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成就展举办之际
发布时间:2010-07-16 08:41:00 晓勇 西藏日报 中国西藏新闻网

  7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来到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参观了正在这里举行的西部大开发十周年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成就展。

  在西藏展厅,贾庆林仔细观看了一幅幅反映西藏在西部大开发十年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大批水、电、路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图片、影像资料,仔细观看了每一个具有浓厚西藏特点的实物展出及景观再现,认真听取了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秘书长罗松多吉的相关讲解,并不时询问有关情况。

  贾庆林说,西藏展厅办得很有特点,从生态西藏、和谐家园的角度反映了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藏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居工程建设搞得这么好,我要多看看,多听听。他同时指出,今后,西藏要认真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快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建设,为建设山川秀美的新西藏,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7月12日,西部大开发十周年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成就展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隆重开幕。历时4个多月精心设计打造的以“生态西藏、和谐家园”为主题的西藏展区,以一幅幅优美自然生态、独特人文景观和人民美好生活的画面掀开了雪域高原神秘的面纱。

  由此西藏展厅也成为了众多参观者前来观看留影的场所。

  西藏展厅以图片、影像资料、实物、景观等展鉴为主,通过“雪域新歌,辉煌篇章”、“碧水蓝天,生态屏障”、“安居乐业,和谐家园”三个主题的主要内容,着重向参观者展示了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西藏在大力推进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的同时,围绕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等目标所做的工作。

  中央的关怀 十年特殊的支持

  2000年,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英明决策。西部大开发的号角犹如春雷在占据中国版图三分之二的广袤西部乍响。

  顿时,江河上游的上游,祖国西部的西部——雪域高原春潮涌动。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是中央对西藏工作领导和支持力度最大的时期,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

  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对西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大对西藏生态建设投资力度,明确把发展旅游、绿色农业等作为推动西藏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2005年,在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再次研究进一步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西藏工作,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

  十年来,中央下发的文件,中央领导同志进藏考察的次数,中央各部委进藏调研的规模、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央领导的关心关怀,使西藏各族人民备受鼓舞,极大地振奋了西藏各族人民更加努力地投入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伟大事业中的信心和决心。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更是给予西藏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为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大推力。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自治区党委提出并实施了“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着力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西藏特色的优势产业。

  十年来,西藏经济年均增长12.4%,增速高于全国同期水平2.2个百分点,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441.36亿元,是1999年的4.2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1258元增加到2009年的3589元,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央加大了对西藏的投入力度,在西藏先后实施了117项、四十大庆24项、180项等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累计投资上千亿元,以青藏铁路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极大地增强了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后劲,为改善西藏人居环境提供了坚实基础。初步形成了由公路、民航、铁路和管道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构架,拥有拉萨、昌都、林芝、阿里等民航机场。公路通车里程在2009年达53845公里。在以水电为主体的综合能源体系得到逐步完善的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西藏的生态环境。2009年,全区用电人口增加到220万人。

  保护生态环境 呵护碧水蓝天

  位于拉萨西北角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拉鲁湿地内栖息着众多国家级珍稀鸟类。对于拉萨来说,拉鲁湿地就是一个巨大的空气净化器和污水过滤器,每年可吸附拉萨市区空气中5475吨尘埃,处理1000万吨以上城市污水,被誉为“拉萨之肺”。

  就像拉鲁湿地保护了拉萨一样,西藏为我国乃至东南亚邻国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安全屏障。据2005年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的研究显示,西藏的区域环境水平名列全国第一,区域环境抗逆水平却列第三十一位,这说明,西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保护刻不容缓。

  为了避免让“大开发”变成“大开挖”,确保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西藏的碧水蓝天,坚决贯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为西藏西部大开发成败的关键切入点。

  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既是实现西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藏高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建设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本着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内涵、造福千秋万代的战略举措,贯穿于跨越式发展的全过程。始终坚持开放、开发与环保并重原则,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思路,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以生态承载能力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和规模,科学部署产业开发重点,适度开发与自然生态相适应的特色产业,资源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重点项目建设中,通过中央的扶持,进一步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严格落实环保审批权,全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90%,重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较好地落实了“环保第一审批权”。从2001年开始,自治区关闭了9家水泥厂、7家钢铁厂及4家造纸厂,实现了全区零化工产业。2004年开始率先在全区禁止白色污染。2006年起,全区禁采砂金矿。

  统计显示,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国家和自治区用于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资超过100亿元,陆续实施了拉鲁湿地、纳木错自然保护区管护工程和那曲中部草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建设工程;此外,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国家累计投入20亿元用于环保工程,创下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最高记录。截至目前,西藏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保护区总面积达41.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47%,居全国之首。重要城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以上。目前,西藏生态基本处于原生状态,是全国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2009年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提出用5个五年规划的时间,投入资金155亿元,实施10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到2030年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这是继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之后,国家在青藏高原地区实施的又一项重点生态保护工程,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促进西藏各类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维护生态功能,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

  由此,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也进入到一个统筹规划、有序建设的新阶段。

  保生态西藏 建和谐家园

  在今天的西藏,独具特色的西藏民居随处可见。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把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把优化城乡人居环境作为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生态西藏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6年起,自治区全力实施以游牧民定居、扶贫搬迁、农房改造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并以此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09年底,共投资150.5亿元,累计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23万多户,120万农牧民搬进安居房,提前一年完成了这一惠及西藏各族人民的民生工程。

  10年来,西藏在大力推进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的同时,围绕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等目标,建设了一大批水、电、路等综合配套设施,西藏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藏城乡居民的住、行和教育、卫生、文化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如今雪域高原处处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丰富多彩、民族团结友爱、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

  2010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规划了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宏伟蓝图并明确指出,要使西藏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从而指引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进入了统筹规划、有序建设和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为贯彻落实好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自治区党委召开工作会议,对西藏发展稳定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统筹处理好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确保西藏生态环境良好,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是时代赋予西藏各族人民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光荣历史使命。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面对未来,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刚刚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已经为西藏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好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奋力将西部大开发推向深入——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编:晶晶)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