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拉萨市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群众,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深化改革,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在更为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异彩。西部大开发10年来,这里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艺术创作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从弘扬传统文化到发展文化产业,虚功做实的本领促使着“软实力”的体现,文化事业发展呈现出一片艳阳天。
政府力推 业者力拼 观众力捧
拉萨地处高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各族同胞对文化、对艺术却有着天生的热爱和执着。正是因为有这种土壤,才开出了美丽的文化之花。多年来,拉萨市委、市政府不遗余力扶持发展文化事业。2002年,大型歌舞史诗《拉萨世纪情》获得“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2004年,拉萨市民族艺术团曲艺队作为西藏代表团参加了在广西南宁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群口相声《文物的呼声》获一等奖、扎年弹唱《退休老人赞天路》和说唱表演《吉祥的妙音》获二等奖。这些奖杯的背后,无论是资金、人力还是服务,政府都全力支持。文化从业者则在各种资源都很紧张的情况下,发扬“老西藏精神”,满怀激情地投入创作和排演。
拉萨观众对本土歌舞的热情支持也值得一提,《喜玛拉雅》演出100余场,场场爆满,掌声不断。
让文化与市民亲密接触
家住当雄县宁中乡的多吉大爷,近日的行程紧张得有些安排不过来:星期六下午,要和邻居们一道前往县里,观赏在那里举行的文化下基层演出,乡里的周末专场电影也让喜欢热闹的他“忙碌不已”。以前看文化演出都要出“远门”到市区,如今足不出县也能让他老人家如愿了。不仅仅是这些,在拉萨,文化离市民越来越近了!各县的文化活动中心开放了、文化活动站更大了……近年来拉萨构筑的多元文化网络,让越来越多的拉萨人和多吉大爷一样,切身感受到文化带来的快乐,让市民真正享受到家门口的“文化大餐”。
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在中央的亲切关怀与支助下,在地方政府的科学领导下,目前,拉萨已建成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8座、乡级文化站5个,另有44个乡镇文化站的项目建设已经列入文化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当中。同时,拉萨市还积极鼓励发展各类业余文艺演出团队,拉萨市现有县业余演出队5支、乡业余民间艺术团3个、村业余文艺演出队39支、乡村业余藏戏队18支、民办少儿艺术团3个、民间艺术团4个、老年业余文艺队8支。拉萨市还不断开展文化“四下乡”、“四进社区”、“军民双拥共建共保”、 雪顿节、望果节、“红色歌曲·拉萨唱”、“激情广场”群众文艺演出等大量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
为切实解决群众读书难、看报难问题,拉萨市大力开展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共建成农家书屋130个、社区书屋13个,每个社区书屋和农家书屋都配备了大量的政治、历史、民俗、科学等藏汉文书籍。
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拉萨市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确定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推进市场结构调整,培育市场竞争主体,扶持民营文化企业,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积极促进歌舞娱乐、出版物、网络文化、演艺等各类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坚决扫除文化垃圾,净化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依法经营的自觉性和依法行政管理水平,维护文化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目前,拉萨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1890家,从业人员10927人。
同时,拉萨市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拉萨市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得到了继承、弘扬和发展。完成了120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登记建档工作,完善了10处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安防设施,完成了宇拓路、朵森格路、林廓东路、林廓北路、江苏路、北京东路建筑外观民族文化特色改造;对方圆1.3平方公里的八廓街进行了特殊维修维护,维修居民大院312个,公布挂牌保护古建筑大院93个;在七县一区成立了文物局,先后投入文物保护经费4.14亿元;对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等文物进行了全面修缮;成功申报了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萨市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20个,八廓街成功申报为中国首届“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目前,拉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4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4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1个。
(责编: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