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晨在翻阅《西藏风云录》
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欢乐时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不断被人们重温着。“老西藏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它已经成为西藏各族人民一种追求崇高理想和壮美人生的美德,就“老西藏精神”如何发扬光大,记者采访了西藏军区原副政委路晨将军。
路晨:山东济南人,原18军53师159团宣传干事,进藏后一直在部队工作,曾担任西藏军区副政委,1990年退休。
“老西藏精神”是一种信仰和英雄主义气概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这短短的25个字,却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与几十年西藏革命建设特殊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驻藏部队几代官兵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前仆后继、百折不挠、 英勇奋战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亲历了世界屋脊从和平解放到改革开放翻天覆地变化的老将军对“老西藏精神”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进军西藏的历程那么艰苦,进藏官兵为什么能坚持下来?我想就因为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结。”在路晨的脑海里,进军西藏时有三句最有名的口号:“吃大苦,耐大劳,出大力,流大汗”、“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当记者问起口号的来历时,老将军解释说,十八军大部队在修筑穿越横断山脉的川藏公路时,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有因冻饿病献出了宝贵生命的年轻同志,有在横渡长江上游通天河捐躯的勇士……这些都没有让我们可爱可敬的战士们打退堂鼓。10万筑路大军高喊着“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口号,高唱着《歌唱二郎山》,开山劈路,遇水架桥,以每一公里路上至少留下一个英魂的巨大牺牲,筑起了内地通往雪域高原的川藏公路。而在昌都战役、平息叛乱以及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几路参战部队面对新的特殊的作战对象和特殊复杂的作战环境,战胜艰难险阻,圆满地完成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赋予的战斗任务,大振了国威军威。1963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胜利之后,参战部队又多了一个战斗口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并当即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赏和肯定。“口号里出战斗力”,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好记而又能鼓舞斗志的口号,才支持着战士们自觉自愿地吃苦、忍耐、战斗、团结和奉献。
至今让路晨念念不忘的是带着种子进藏的张福林,这位年轻的战士把生命留在了雀儿山。回忆起张福林牺牲时的情形,路晨仍历历在目:“中午吃饭休息的时候,他抽空去检查下午将要进行的爆破准备工作,就在这时,一块两个立方大的石头从松动的岩壁上滚落下来,重重地砸在他的腰部和右腿上。我上去的时候,他的神志还是清醒的。指导员,连长,营里面的干部都上去了。当时他的表现是那样的坚强从容。他把身上所有的钱掏出来,亲口告诉大家,这是他交的最后一次党费。医生要给他打强心针,他拒绝了,说把这个留给其他的同志吧。说完后就昏迷了。我们清理他遗物的时候,清理出来一些蔬菜种子。后来我们才得知,这是他让家人专门从老家寄来的,准备到西藏以后,试着种些菜,改善改善战友们的伙食。那时候还没有提出‘老西藏精神’。今天回想起来,张福林的这种精神就是他的理想、他的信仰,就是‘老西藏精神’的体现!”
“老西藏精神”是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进军西藏,在藏工作那么苦,我们还能坚持下来,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总能在吃苦中找到乐趣,学会了快乐吃苦!”老将军这段话让我有些费解,于是他便给我讲述了有关快乐吃苦的一个故事。
1954年3月,路晨随筑路大军斗志昂扬地进入到波密地区迫龙藏布江沿岸修筑公路。这一地区地势复杂,气候多变。尽管条件如此艰苦,筑路部队仍然干得热火朝天。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波密至迫龙江沿岸的公路已初具雏形。眼看公路通车在即,工地上到处喜气洋洋。
然而,就在这段路即将通车时,迫龙藏布洪水猛涨,历经艰辛修筑的公路,一次又一次被无情的山洪和泥石流冲毁,筑路部队的后勤供给也被切断。没几天,主食、副食全部吃光了,筑路大军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士气遭受前所未有的挫折。就在这时,时任53师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的路晨却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在工地上举行婚礼。他和当时同在筑路工地担任文化教员的女朋友杨瑞华商量:“瑞华同志,新的筑路大战就要开始了,我们可能面临更大的困难和危险。为了更好地团结战斗在一起,我们结婚吧!”
杨瑞华满面通红地小声问:“在哪里结婚呀?”
路晨说:“就在这里。你看行吗?”
杨瑞华犹豫了片刻,更加羞涩地说:“你说行,就行嘛!”
两人向政治部口头申请结婚。半个小时后,政治部主任答复他们:“批准你们结婚。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让大家都沾沾你们的喜气吧!”
消息传开后,战友们都来帮忙筹办喜事。“没有新房,和我同住一个帐篷的同志搬了出去,帐篷成了我们的新房。没有喜床,大家就帮我们做了一张,其实就是几根木桩栽在帐篷里,上面横七竖八地钉了几根木头,铺上一层厚厚的木板。结婚都要喝喜酒,那个时候饭都没有吃的,怎么还会有喜酒?我们就请参加婚礼的领导和战友们在帐篷里围成一圈,端着开水碰杯,大吼大叫喝了一肚子水。当然啰,谁都没有醉倒!”“路老,你们的婚礼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听了路晨迫龙结婚这个小故事,我不仅感慨道。“是呀,开始我也觉得那个时候结婚会不会不好,结果大家一高兴,也不觉得苦了。没多久我们就征服了迫龙天险。大家打趣说,我们的婚礼起了重要的作用呢!”坐在旁边的杨瑞华回忆起这段往事,也是激动万分。
重返高原,拉萨已经是一座“不夜城”
自1950年随十八军进藏到1990年离开西藏,整整四十年,路晨把他的青春和热情全部奉献给了西藏。对西藏,路晨有着特殊的感情。2005年,已经77岁高龄的路晨不顾家人的反对,再次来到拉萨。路晨说:“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我怎么也要回去看看!”谈到拉萨的变化,路晨滔滔不绝,“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现在的拉萨就是一座‘不夜城’!”刚到拉萨那天晚上,路晨借口散步,特意在城里逛了两个多小时。看着既陌生又熟悉的城市,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路晨在拉萨呆了12天,天天都有不同的感受:现代化的机场,绿树成荫的布达拉宫广场,灯火通明的拉萨夜景,即将通车的青藏铁路,大昭寺里精通汉、藏、英三种语言的喇嘛导游……当记者向路晨介绍起青藏铁路通车后带给西藏的变化时,路晨沉默了良久,一字一句对我们说:“我想我是没有机会再回拉萨了,但是我的心永远和拉萨连在一起!”
从第一颗五角星在雪域高原上闪耀开始,每一颗五角星背后都有一段感动心弦的故事,每个故事的内容或许有些不同,每个人的理解也会有差异,但是有一样东西能让所有的星星都闪耀出巨大的光芒——这就是“老西藏精神”。采访结束后,记者感慨万千:“老西藏精神”的“老”字是相对的,不仅仅是指初期进藏人员的精神面貌,而是一代又一代在藏工作的干部群众、解放军指战员用无私的奉献精神演绎出来的,是一直以来激励着我们的高原之魂;“老西藏精神”超越了时空,穿越了地界,融入到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的滚滚洪流中,尤如一盏指路明灯,深深地印在每一位“老西藏”和“新西藏”的心灵深处,让他们能自觉自愿地在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甘当西藏人民的“牦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责编:蓝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