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底,何祖荫在郑州干休所的家中。张黎黎 摄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很多人都在想:硝烟散去了,应该把精力放在祖国的建设上。所以,当中央决定让十八军进军西藏时,很多人在思想上感到很“突然”。
不过,这对十八军五十三师的何祖荫却没有太大波动:“西藏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解放西藏,就不能算解放全中国。”
但西藏究竟是什么样呢?“只知道山很高,很荒凉,人很少。”这是踏上西藏这片土地之前,何祖荫对西藏的最初想象。 那时,何祖荫并没有想过,从1951年转业做西藏地方工作开始,自己会从此扎根边疆;他也没想过,林芝、昌都、拉萨……自己足足用了35年的时间与西藏老百姓打交道,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转眼间,离开西藏已经25年了,轮椅上92岁的何祖荫只能在一隅小屋中一遍遍回味着在西藏的时光,一次次回忆起那患难与共、亲如兄弟的藏族同胞们。
何祖荫,1918年生。1938年6月参加革命在地下党领导下做抗日工作,1939年10月到新四军历任政指、干事、股长,1946年7月在解放军历任股长、科长。1951年6月在西藏做地方工作历任分工委部长、分工委副书记、工委统战部副部长、拉萨市委书记、昌都地区革委副主任、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自治区顾委委员。
进藏伊始:感受勤劳、智慧、善良的藏族人民
1951年8月,何祖荫转业到西藏波密分工委工作,“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首先就得与当地老百姓建立感情。”
语言不通,无法与当地群众交流,何祖荫这“群众感情”一时半会还无法建立起来。
但是日久见人心。随着与基层群众的深入接触,何祖荫渐渐地与藏族群众融入到了一起。
“现在我还记得那个藏族小男孩,他叫益西。”何祖荫想起了在波密的一次偶遇。益西只有七八岁,却熟练地演示着杀羊的全过程,如何擒羊、杀羊,用什么剥皮,怎么煮、怎么吃,他沉着的表情和娴熟的动作震动了何祖荫的心。
“一个小孩都能如此勇敢、勤劳,藏族人民实在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何祖荫突然话锋一转,笑着问:知道为什么西藏的牛皮船在金沙江是圆的,到拉萨河就变成方的了吗?记者顿时语塞,听何祖荫慢慢揭开谜底。
“方圆之间凝聚的可都是藏族群众的智慧呢。”“金沙江水急,藏族群众就把牛皮船做得小而圆,可以减少水的冲击力,就很安全;拉萨河水平且稳,牛皮船就变得大而方了。”
说起这些藏族人民与自然界长期斗争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何祖荫的言语里充满了敬佩之情。
也从那时起,何祖荫开始把自己融入到老百姓中去,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以心换心”换来的不仅是感情和尊重,更是生命的相依相偎。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藏族民工主动组织起来帮部队送弹药、粮食,抬伤员。为了保证部队从敌人后方包抄,民工与战士们一起没日没夜地行走在高山密林中。
上千里的山路啊,坑坑洼洼里“颠簸”的都是民工的情;冬天的夜太冷,民工就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盖在伤病员身上;有的伤员小便时无法站起身,他们甚至用自己吃饭的碗去接……
“每每忆及,总会为之流泪。”那一个个感人的场景,在老人的记忆里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