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以一名普通团侦察参谋身份进军西藏,姜洪泉也经历了身背七八十斤的背包、每天四两口粮的行军历程,挨过饿、翻过雪山、淌过冰河。
从签订“十七条协议”和平解放西藏、修筑公路站稳脚跟,到平息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叛乱、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巩固国防,姜洪泉亲历了和平解放西藏后的每一个重要事件。到1992年离开雪域大地时,姜洪泉已经是叱咤风云的西藏军区司令员。
从一名普通参谋到连长、军区司令员,除了中间回内地学习外,姜洪泉足足有40年没有离开西藏。
年轻人要树立长期建藏的思想
10月的北京没了盛夏的炎热,在一个舒爽的清晨记者采访到了这位军功赫赫的老将军。北京朝阳区一个离退休基地里,老将军的居所宽敞明亮,客厅的中央,挂着祥云下的布达拉宫挂毯,一股西藏的亲和氛围拢住了我们。
和蔼的笑容中,已是满头花白头发的姜洪泉一再强调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退休老人,没有太多“丰功伟绩”。但是42年的西藏军旅生涯,是姜洪泉一生最光辉灿烂、也是最难以忘却的记忆,当我们的话题谈及“西藏”二字,勾起了老将军的无尽思绪。
记者周明江向老将军介绍说:“这是我们西藏日报社新分来的年轻记者张黎黎、阿孜古丽,她们都是内地重点院校毕业的研究生,像她们这样到西藏工作的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了。”
老将军听了十分高兴,连声说“好呀,好呀!”接下来,老将军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刚和平解放时,西藏各县都没有财政,藏北一些县连个会计都找不到。为什么呢?缺人才呀!发工资都成了一件很头疼的事。老将军说他亲眼看到过一些县干部忙活着在地上摆一大堆大石子、小石子,他便好奇地问:“这是在干什么?”对方回答:“算工资。”
“现在好了,你们这样的人才都自愿到西藏工作。一方面,说明西藏对有志青年发挥才干有吸引力了;另一方面,表明西藏的发展大有希望。”
老将军接着说:“从进军西藏到公路通车,我们部队基本上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一支长期挨饿的部队仍能团结西藏人民,毫不动摇地做好各项建设工作,没有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支撑,怎能做到呢?”“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部队不仅坚持过来了,还坚持到了胜利,靠的是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支撑,靠的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长期建藏的思想不能丢。我们这一辈人,把西藏当成自己的家,安下心来搞建设,把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奉献给这片圣洁的土地,有的人甚至用鲜血染红了这份激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你们年轻人,有理想,有才干,有抱负,更要有长期建藏的思想,有了这个思想,工作中才会不怕苦,不怕累,才能有大作为,在西藏干出一番事业来。”
“西藏73个县市区,没几个是我没去过的,藏北、藏南几千公里的边防线也没有几人比我更熟悉,有些地方还去过很多次呢。现在条件好了,你们更要好好深入基层,扎扎实实做事,为西藏的发展稳定多出力。”
老将军仍然关心军队,他话锋一转,笑着说:“我现在还经常从报纸上看到咱们西藏军民关系融洽的报道嘛,这么多年西藏部队和地方共同合力建设西藏的使命没有动摇过,这个传统保持得好啊,也应该继续保持下去!”
在谈到今天如何继续发扬“老西藏精神”时,姜洪泉朗声说道:“这就回到了最初的话题,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革命精神不能丢。一切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切为了人民,这个观点不能变。现在谈‘老西藏精神’,就是要把‘老西藏精神’体现在落实中央对西藏的各项精神、政策上,在实际工作中攻艰克难,做对西藏群众有益、实惠的事。”
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是解决西藏问题的法宝
和平解放,使西藏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在西藏特定的历史背景、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社会制度下能有这样的胜利,凝聚着我们党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高超智慧。
“一直以来,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但他们都没有成功解决西藏问题,我们党为什么能成功解决呢?关键就在于我党民族宗教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姜洪泉说,历代中央政府在西藏的管理上,都是委托西藏上层管理西藏,这就导致了不可能从根本上推翻旧的封建农奴制度,更不可能建立维护广大农奴利益的地方政权。在祖国解放初期,人力、物力、财力都较为薄弱,加上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西藏的虎视眈眈,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如何进军西藏?怎么更好地解决西藏问题是能否在西藏站稳脚的关键。
进军西藏之初,党中央就下达了“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命令,邓小平提出“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这种慎重而稳定的政策为进藏部队指明了方向。
“不住寺庙和老百姓的屋、不吃老百姓的粮、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这都是政策,是铁的纪律。”“那时候部队多严格啊,到了西藏后真的做到了秋毫不犯,就算是挨饿也不做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举个例子,我们有一支小分队因为断了粮,战士们饥饿难忍,有的战士就从老乡的地里拔了萝卜,把大洋留在地里,结果,受到了严厉的纪律处分。当时,不要说未经群众许可拔萝卜,哪怕战士吃了老百姓送的萝卜都算违反纪律,还要在大会上做检讨。”
当解放军在西藏逐渐得到群众的理解后,部队就开始做群众工作,团结藏族人民。“修路的时候我们给民工发工资,这对农奴而言,是平生第一次‘支差’还有大洋拿的美事。但是一到晚上大洋就被头人收走了。虽然我们采取措施,一方面,把商品直接运到工地,民工发了工资就从工地买成商品,让头人再也收不到现洋;另一方面,让头人退回收走的大洋,但不少群众还是要求我们,先由解放军代管工资。可见,群众对我们是多么地信任。”
正是这种处处为藏族人民考虑、以藏族人民的利益为先的政策,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从和平解放到1959年的八年间,群众在“看了八年、盼了八年、比了八年”后,他们由衷地说,还是共产党好!解放军好!
“党中央制定了非常正确的民族政策,进藏部队也认真地执行了这些政策,短短十几年时间就把西藏问题解决了,现在的西藏欣欣向荣,团结和谐,也让我们这些老西藏很高兴呀。”
西藏是块大有希望的宝地
作为一名“老西藏”,姜洪泉对现在西藏的每一个变化都格外留意、关注。
我们交谈的气氛越来越热烈,到了后来,反倒成了老将军对我们的“采访”。凡是说到西藏的新鲜事,他都会不停地刨根问底。78岁高龄的姜老右耳借助助听器才能听到声音,当他听到记者介绍西藏矿产发展现状以及为地方经济带来的效益时,姜老不禁挪过身来细细倾听,脸上不时露出赞许的表情:“这个发展了不得啊!当年西藏和平解放后,李四光就曾对周恩来总理说过,西藏遍地都是宝呀,他指的就是西藏的矿藏丰富,今天,这些矿藏、藏药等等,都在变为西藏人民的财富,太好了!”
“西藏遍地都是宝,以前大家认识不够,我在西藏工作时,每次下乡,都看到不少裸露在外的金属矿,觉得是些好东西,但有什么大用途,自己也说不上。我捡了一些放在家里,心里想着这些东西将来会派上大用场的,现在看来,这一天终于变为现实。”
“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太多文化,知识都是在工作过程中学习了一点点,但是系统的知识还是不如现在的人,他们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能力比我们强。这也说明人总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嘛,我们这些老同志,心里感到特别高兴,我们有责任支持年轻人,让他们大显身手。”
老将军和我们谈青藏铁路,谈拉萨的立交桥,谈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谈西藏已有将近60个县明年都将修通柏油路……这些话题让他兴奋不已,他说,他多想回西藏看看,但心脏却不允许他回高原了。他告诉我们,他的秘书是他的“眼睛”和“耳朵”,想西藏时,就让秘书回一趟西藏,替自己去看看西藏的变化,当秘书回来给他介绍完西藏后,告诉他“如果您再去拉萨,估计连路都找不到了”时,老人忍不住喜悦,说:“找不到好,找不到好!”
“现在你们在西藏工作是很幸福的哟。”姜老有些感慨。
姜洪泉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老将军很随和,但“霸道”起来谁也不让。自从在北京可以收看西藏电视台,每天,他只要打开电视收看西藏电视台,听着熟悉的旋律,就把声音开得大大的,谁也不准换台。
“北京有个西藏老干部协会,我们都通过这个协会与各地的老西藏联系,互相交谈了解西藏的情况,有好的意见和建议就给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同时,希望能把内地更多的资金和项目介绍到西藏。”
201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老将军对我们说:“你们代我给西藏人民问个好,我虽然不能回西藏了,不过,西藏永远在我心里,在我的梦里。”
(责编: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