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 历史记忆
阴法唐访谈:难以割舍西藏情缘 革命传统永放光芒
发布时间:2011-04-08 09:06:00 中国西藏网综合

  当记者来到阴法唐家采访时,老书记刚起床,他一边扣衬衣扣子 ,一边热情地招呼我们。衬衣旧巴巴的,看得出已穿了很多年。

  10多平米的客厅简单整洁,青灰色的瓷砖静静地述说着它们已有许多个年头,和它们相配的是已褪色的老式暗红沙发,整个屋子和它的主人一样散发着历史厚重的气息。

  茶几上摆着苹果,老书记非要我们一人吃一个,那坚决的神情不容推辞。

  在这个摆设着老式家具的老屋里,我们开始了话题。


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原第一书记阴法唐(中国西藏网提供

  在西藏工作要有“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思想

  “在西藏工作要有‘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思想。”老书记由此回忆起西藏往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和平解放西藏的重大决定。毛泽东同志“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否则夜长梦多”的指示,表达了中央对和平解放西藏的迫切心情。

  很快,在1950年元旦,解放西藏这个“非常重要、非常艰巨、非常光荣”的任务就交到了第二野战军18军的肩上。

  但是,经过长期作战,刚解放完大西南,部队要休整,有的干部甚至在考虑安家过上稳定的生活,突然要离开舒适富饶的“天府之国”,到物质条件落后、环境恶劣、高寒艰苦的西藏去,广大指战员的思想受到很大震动。

  当时,中央对西藏的实际情况也不了解,为了鼓舞士气,提出了“进军西藏三年一换”的口号。

  阴法唐说,其实这才是最初进藏的口号。“大家一听,思想上的负担就没那么大了:建设西藏哪怕再艰苦,三年不就回来了嘛。大家的积极性也开始提高了。”

  “但是进藏谈何容易,高山险阻,路途遥远,如果三年一换,大家还没有站稳脚跟就该回去了,又如何全心全意地建设西藏呢。”

  后来中央认识到这个问题,就提出了“长期建藏”的口号。

  “不过,进军西藏前的物质准备、作战准备,怎么爬山、适应高原气候,学习政策、制定政策,每天还要学习一个小时的藏语,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根本顾不上解决大家的思想问题。”真正开始贯彻“长期建藏”思想是在昌都战役后。当时,主持18军52师党政工作并兼任中共昌都工委委员、昌都解放委员会委员的阴法唐在部队开办了“学习班”,重点就是解决指战员们的思想问题:从“三年一换”转变为“长期建藏”。

  “听说‘长期建藏’的口号后,同志们显得特别有意思,有的说干四五年吧,有的试探地问七八年行不,也有的干脆说死在西藏算了。当然这里面有真话也有赌气的话。”讲到和自己出生入死的战友们的那点“小肚鸡肠”,老书记沉浸在回忆中,乐呵呵地笑了起来。

  昌都战役虽然成功实现了以打促和,但迎来“和平谈判”的胜利时,部队也有很大的牺牲。那些为解放西藏而长眠于雪山的战友,为了和平谈判而流淌的鲜血,让进藏部队的思想慢慢有了变化,特别是进驻拉萨后,部队组织开展誓师大会、各种代表会议,学习建藏思想,大家才逐步形成了“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思想。

  “西藏本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解放西藏、建设西藏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的责任。在西藏工作,必须首先树立和奠定“长期建藏”的思想,否则就会把建设西藏看成一个额外的负担、成为一种任务观、临时观、甚至是个人的‘荣誉观’。”阴法唐说。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永不过时

  “进军西藏,不吃地方”,这是中央给进藏部队下达的死命令。

  “这个政策是必须严格执行的。如果在老百姓手中买得太多,老百姓自己都没有吃的,他们如何负担得起,又怎能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呢?”

  “依靠后方运输粮食,是保障进藏部队站稳脚跟的一个途径。但没有路,粮食也送不进来。”虽然当时中国与印度有贸易往来,但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西藏的运输是当地商人垄断的,钢材、粮食、机器等重要物资他们不卖给解放军,而手表等货物虽然便宜,却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物品。”阴法唐解释道。

  买不到、送不进,那怎么办?只有靠自力更生了。

  1952年,进藏部队刚放下背包,又拿起了铁锹开荒生产。“西藏反动派上层想把我们饿走、赶走,我们偏要扎下根来搞建设。”

  刚成立的西藏工委通过与噶厦地方政府协商,在拉萨西郊购得一片河滩荒地。战士们你追我赶,互帮互助,比质量、赛工效,到12月13日,就开荒2300多亩;为了给土地增肥,驻拉萨机关、部队全体人员铲平了布达拉宫前面几百年来堆积成小山的粪土、垃圾,扫清了市区各处陈年的粪堆,掏光了许多大户人家的厕所。

  驻昌都、江孜、日喀则、太昭(今工布江达县)、察隅及阿里地区的部队,也都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开荒生产,播下了建设西藏的第一批种子。

  “1952年,全区部队共开荒1万亩,收获青稞38.5万公斤,可自给粮食两个月;收获蔬菜80.5万公斤,基本达到了自给。”阴法唐的言语里满是满意和自豪。

  进藏部队和工作人员的开荒生产,同时也在那些视解放军为主心骨的藏族老百姓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们不再担心解放军“会像水一样地流走了”,藏汉人民逐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团结一致投入到建设新西藏的美好愿景里。

  “西藏虽然发展很快,但仍是全国最为艰苦的省份,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是不行的,要继续发扬这个好传统,才能把西藏建设得更好。”老书记勉励我们。


阴法唐西藏教育基金会工作人员和学校师生合影(中国西藏网提供

  “老西藏”难以割舍的西藏情缘

  正说着,阴法唐的爱人李国柱从外归来。一进门,李阿姨就乐呵呵地说:“我刚到社区去捐了点钱,你们从西藏来做客,欢迎哟。”我们请李阿姨也说说过去的故事,李阿姨说:“还是让老头子说吧,其实,进藏女兵们更不容易,我们组织大家集体写了一本书,叫《首批进军西藏的女兵们》,送给你们。”

  正如阴法唐所说,他们都有一颗火热的“西藏心”。

  1998年阴法唐卸任后,却“卸”不下对西藏人民的那份深情和关注。他在和家人商议后,拿出了祖孙三代捐献的16万元,在他付出青春的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县设立了“阴法唐教育基金会”,把教育发展作为自己离任后继续与西藏难以割断的牵系。

  随着年事渐高,家人都劝阻阴法唐别再回西藏,但是为了“阴法唐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每次说完“最后一次”后,阴法唐还是一趟趟地回到自己前后工作了22年的这片热土,去为西藏教育的发展奔波,去亲眼看看西藏的变化。2010年,昌都解放60周年大庆时,出席庆典的阴法唐表示,基金会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让更多的西藏师生受益。

  而今,“阴法唐教育基金会”已经在西藏捐助了15所中小学校,并一直被严格地用于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

  说起老首长的这份“西藏心”,曾经跟随阴法唐一路征战的18军老战士王贵、张均,肃然起敬:“退休后,阴书记一家的生活极为简朴,他把自己本就不多的退休工资全用到了对西藏教育的无限关注上,这份热情和无私的情怀永远值得我们这些老部下学习。”


阴法唐和昌都俄洛镇中心小学师生在一起(中国西藏网提供

  火热的“西藏心”啊,不管时光怎么流逝、岁月如何变迁,它都永远牵系着阴法唐一家和西藏人民的情。

  1996年12月,中央民族大学的一位藏族姑娘拿着一张照片找到了李国柱,提起了一位名叫多吉的藏族同胞。

  多吉是李国柱1962年在亚东县嘎林岗乡蹲点时的房东,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手持照片的女孩是……“李阿姨,我是多吉的女儿尼珍,我来北京上学前,阿爸一定要我找到您。”

  李国柱回想起了那个总会在自己加班时给她留点热乎乎的“突巴”(一种用糌粑做的糊糊)的多吉,心里暖暖地感动。

  “我住在多吉家时,尼珍还没有出生,真没想到几十年后他还会让女儿来找我。”

  从那以后,李国柱便把尼珍当成自己的孩子,每逢假期,就叫她到家里住,补充一些短缺的学习和生活用品,改善一下伙食。

  身在北京的阴法唐不仅关心西藏的大事,更关心西藏的人。2010年5月,当他得知一名来自藏北草原、名叫斯求卓玛的藏族妇女在北京口腔医院做肿瘤切除手术后,便和爱人李国柱一起带上营养品、衣服等去看望卓玛。考虑到卓玛做的是肿瘤切除手术,会在脖子上留下伤疤,李国柱还贴心地送给卓玛一条项链,她说:“戴上项链可以遮挡伤疤,以后还是会一样漂亮的。”

  民族团结就在于各民族的真情实感,想当年18军刚进藏时,群众还不了解解放军,加上西藏反动上层的歪曲宣传,甚至发生过抵制解放军的行为,后来,战士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西藏人民了解了解放军、了解了共产党,西藏各族人民发自内心地说:“金珠玛米,哑咕嘟!”(解放军好)。这些都说明,只要我们以心换心,珍视民族团结,西藏就会有大好局面,这些原则值得今天的人们去反思、借鉴。老书记说。(稿件来源:《西藏日报》 记者:周明江 张黎黎 阿孜古丽)

  人物 

  阴法唐,1922年出生,山东肥城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115师343旅组织干事,冀鲁豫军区县大队政委、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第二野战军团长兼团政委、师副政委。参加了进军大别山、淮海、渡江、西南等战役。1950年,时任第二野战军18军52师副政委的阴法唐随部第一批进军西藏。西藏和平解放后,任中共西藏江孜分工委书记兼西藏江孜军分区政委、西藏军区政治部主任。1971年任福州军区、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副政委。1980年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成都军区副政委兼西藏军区第一政委,西藏自治区第三届政协主席。198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副政委。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2年晋升大校军衔。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

(责编:宁真/晶晶)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