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 历史记忆
扎麻芒堡:难忘“英雄先遣连”
发布时间:2011-05-09 11:18:00 崔士鑫 温凯 蒋先平 西藏日报 中国西藏新闻网

  在庄严肃穆的阿里烈士陵园,簇簇红柳丛中,安眠着这样一个英雄群体。

  60年前,他们一行138人,从新疆南部于田县的普鲁村出发,跨越冰封雪裹的巍巍昆仑,踏入千古沉睡的万里荒原,在没有地图指引、没有向导领路、敌情不明的情况下,跋涉上千公里,克服雪盲、高原病的致病威胁,率先进入藏北高原,成为解放军进入西藏的第一支队伍。其中近一半的人,永远地安眠在阿里这块土地上。

  他们,就是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盖世英雄”的“进藏英雄先遣连”。

  每到逢年过节,当地的各族群众都要带上祭品,来到位于狮泉河镇的烈士陵园,祭奠先遣连的英雄们;新进藏的干部和刚刚分配来的大学生们,无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如挺拔的战士一般林立的烈士陵墓;历年入伍的新战士,必列队向烈士们致哀,表达他们继承先烈遗志、坚守神圣国土的决心。

  而在阿里地区北部的改则县,每到清明时节,当地的干部群众,都要来到一个名叫“扎麻芒堡”的地方,向矗立在戈壁滩上的一座石碑敬献鲜花和洁白的哈达,表达他们的怀念;在平常的日子里,有许多来自阿里之外的游客,不惜驱车几百公里,慕名前往扎麻芒堡凭吊先烈。

  因为“扎麻芒堡”,正是先遣连进入茫茫藏北、在凛洌寒冬中独自坚守达270多个日日夜夜的旧址。在那些了解先遣连英雄事迹的人们心中,这是一块代表着坚韧、传奇,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气息的圣地……

  1949年12月,新中国诞生不久,面对帝国主义加紧策划“西藏独立”的严峻形势,毛泽东主席发出了“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的指示。1950年1月,中央批准了刘伯承、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自川、滇、青、新四省对西藏多路向心进军”的建议。新疆军区组建了独立骑兵师,进驻于田。同时根据时任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彭德怀同志认为“新藏间,横隔昆仑高原,均高6400米有余,进军阿里,想其艰难不亚于长征”,因此“不宜大量出兵,应先派出一连左右的兵力先行进藏,担负侦察、设站等任务”的建议,独立骑兵师第一团一连被批准作为“进藏先遣连”。

  这是一支由汉、回、藏、蒙古、锡伯、维吾尔、哈萨克等7个民族共138名指战员组成的连队,少数民族占40%。连长曹海林、指导员李志祥,副连长是原359旅人称“小老虎”的战斗英雄彭清云。1938年入党、随西北军转战大西北多年的第一团党委委员、保卫股长李狄三任先遣连总指挥兼党代表。

  1950年8月1日,独立骑兵师在昆仑山下的普鲁村,为先遣连举行出征誓师大会。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等首长,亲自为先遣连送行。当天,先遣连从普鲁村出发,骑着战马、拉着骆驼,高举着“向西藏大进军”的旗帜,踏上了进军阿里的征途。

  阿里地处西藏西部,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高原形态最完整的地理单元。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众多大山,把这块雪域高原托举到了世界最高处,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这里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600米到5100米之间,空气含氧量不到海平面的一半,不适宜植物生长、动物生存和人类生活,被称为“生命禁区”。尤其是阿里北部昆仑山南部高原,海拔更高,人迹罕至。

  先遣连手中,只有一张彭德怀托人从香港购得的一幅当年瑞典人斯文·赫定绘制的阿里地区地图,上面除了标明阿里首府噶大克所在的位置以外,其他地方特别是阿里北部,许多地方都是空白。接近昆仑山的于田当地人还没有人真正进入过藏北,因为昆仑山上令人窒息的“瘴气”(实际上是高原反应),早已令他们谈之色变,根本不敢再往前走。

  先遣连就这样以前无古人的勇气,踏进了这片未知的茫茫高原。昆仑山中没有道路,不见人烟,只有一座座直插云际的皑皑雪山。千沟万壑,深不见底;暴雪冰雹,变幻莫测。连队出发不久,就有一位战士被骤然来袭的山洪卷走,不幸牺牲。最可怕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瘴气”。翻越山岭的时候,人的心脏好像要从嘴里跳出来,头痛得好像要开裂,马也张着大嘴喘粗气。指战员们手和脸都青筋暴起,皮肤呈紫黑色,有的人已接近昏迷。年纪较大的李狄三由于过去打仗负过伤,更经不起高原反应的折磨,边走边吐,几度休克过去。

  然而,困难没有吓倒英雄的先遣连。翻越山岭的时候,许多人用毛巾把头部紧紧绑住,拉着马尾巴,继续咬牙前进。体质较强的搀扶着体质弱的,或者背负着无法行走的同志前进。在翻越一路上海拔最高的“界山”大坂时,身体强壮的战士牟全宝,接连背了8个人过大坂,最终却因高原反应,长眠在“界山”大坂。在最困难的时候,先遣连仍然歌声不断,上路、开饭之前,都有歌声相伴。李狄三还根据《解放军进行曲》的调子,编写了一首《挺进歌》:“挺进挺进挺进,我们的队伍到藏北,头顶着猛烈的风和雨,脚踏着昆仑的千秋雪,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队伍……”

  战士们高唱着这首气势昂扬的“挺进歌”——后来成为先遣连的连歌——一路上爬冰卧雪,克服了雪盲症等高原症的折磨,历经近一个月的千辛万苦,于8月29日进驻到阿里改则的扎麻芒堡。

  扎麻芒堡,是改则宗西北方向一个长满了骆驼刺的荒滩,海拔4517米,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半年时间被冰雪覆盖。先遣连在骆驼刺茂密的地方扎下帐篷,然后又打来骆驼刺堆成高高的“围墙”,建成了解放军进藏后的第一个“据点”。起初,当地群众对解放军有畏惧感,当地头人也不准牧民们与解放军接触,先遣连向他们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帮助群众放牧、捡牛粪、医治疾病,还把自己带的有限的衣服、粮食、茶叶等接济贫苦牧民,慢慢赢得了他们的好感。

  1950年10月的昌都战役后,李狄三请当地藏胞与西藏噶厦政府派驻噶大克的阿里噶本(总管)联系。噶本十分惊慌,极力要把先遣连赶走。后来听了改则官员接触先遣连的汇报,才派出两位代表与先遣连谈判,达成了噶本政府承认解放军进驻、解放军尊重当地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4条协议。不过,为了测试解放军的实力,噶本政府代表提出举行赛马大会,要与解放军比试枪法和箭术。

  先遣连是独立骑兵师从全师精挑细选的英雄连队,藏龙卧虎,自然不惧怕藏军的挑衅。在赛马大会上,解放军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一出场,就压倒了松松垮垮的藏军队伍。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赛马大会的藏族群众嘀咕:“解放军就像地里的青稞一样整齐,而藏军就像没有管好的羊一样乱七八糟。”

  比试枪法就是在百步开外,射击远处的一排羊胛骨,每次上场10人,每人10发子弹。结果,藏军轮番打完后,只有一个人从靶子处抱过一捆羊骨头进行清点。而解放军轮番打完后,有3个人抱着羊骨头还没有全抱完。藏军头领不服气,还要与先遣连的领导比试。结果,副连长彭清云枪枪命中,轰动全场。无奈,藏军又提出要比试他们觉得拿手的射箭。先遣连的大力士、蒙族战士巴利祥子,箭未出手,强弓已被折成两段!藏军不禁被先遣连精湛的武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所折服。

  随后,阿里噶本的两位代表写信给毛泽东主席,称“这里没有经过一点战争,已经实现了和平”,并保证服从中央人民政府的命令。毛泽东回信予以鼓励。先遣连作为最早进入西藏的部队,争取团结了藏族群众和上层人士,扩大了共产党、解放军的政治影响,并对拉萨当局形成了心理震慑,从而为昌都战役的胜利起了一定的配合作用,对促成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赴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和谈作出了贡献。

  然而,先遣连在扎麻芒堡所度过的这个冬天,却是极为残酷的。由于大雪封山,给养中断,缺少药品,这100多人、几十峰骆驼,被困在一片荒漠中的“孤岛”上。他们每人每天吃两次玉米稀饭都难以保证,只好打猎为生,巴利祥子为打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棉衣破了,用麻包口袋缝补;鞋子不能穿了,就用野马皮做成“皮窝子”穿;没有针线,就用骆驼毛捻线、削羊骨做针;帐篷破损无法挡住寒风,他们就在雪地上挖“地窝子”避风御寒。因严重缺氧,长期吃不上新鲜蔬菜和营养不良,许多干部战士身体肿胀,病重牺牲。在漫长的270多天的坚守中,先遣连有63名干部战士因病殉职,接近全连人数的一半!

  但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先遣连的英雄们,仍然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刚刚埋葬完牺牲的战友,战士们就走出“地窝子”,来到操场上,高唱《解放军进行曲》,进行队列表演;连队安排病号坐在铺在地上的羊皮上晒太阳休息,他们却手拉手、踉跄着来到野地里为连队打柴,用肿胀的双手折下骆驼刺,捆好后,爬在地上,一点点将柴禾拖回营房——战士王万明、鄂鲁新在去世前一天,还在为连队打柴。

  李狄三也得了严重的高原病,但他用布条把肿胀的两腿绑起来,不让别人知道。最后因不能走动,被强制卧床休息,他让战士们找来一大堆羊毛,自己坐在床上搓成绳子,又让人把通向各班“地窝子”的路栽上木桩,把毛绳绑在木桩上,他扶着毛绳到各班,鼓励战士们增强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信心。

  “十七条协议”签订后,独立骑兵师第二团团长安志明率后续部队,踏着先遣连的足迹,艰难跋涉千余公里,于1951年5月28日到达扎麻芒堡,与先遣连胜利会师。这时,李狄三已经生命垂危。他躺在“地窝子”中的一块野驴皮上,看到安志明等后续部队的干部战士,嘴角一动,像是在笑,眼泪却不停地往外流。他吃力地从枕边摸出几本他一路记下的行军日记,交给了安志明,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只是用眼神示意了一下日记本,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就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在李狄三的日记本中,记录了先遣连出发以来的经历,详细说明了在高原行军、开展群众工作、做战士工作等方面的方法、经验、教训和注意的事项。在一本日记本里,夹着一张纸,上面是他在比较清醒时,写下的对自己遗物的安排:茶缸送给三班长,他的茶缸不能用了;彭副连长的皮大衣在行军途中垫在沼泽里了,早已没有穿的,把我的这件大衣送给他;祥子生前送给我的两张狼皮,请转交我父母做褥子;金星钢笔转交给我的斗儿。谢谢。再见了,同志们!

  先遣连的干部战士与后续部队一起,含泪把李狄三的忠骨埋在了阿里高原。随后,他们又加入了继续进军普兰和阿里首府噶大克的队伍。10月,进藏部队组成了以安志明为书记的阿里分工委,阿里全境解放。

  为了表彰先遣连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新疆军区命名先遣连“英雄连”光荣称号,并给全连每个同志记大功(一等功)一次——一次为130多人记大功,这在解放军历史上实属罕见。毛泽东得知先遣连的英雄壮举后,连称他们是“盖世英雄”。1964年,阿里军分区和地委决定修建烈士陵园,将埋葬在扎麻芒堡的烈士遗骨,迁往狮泉河烈士陵园,立碑永志。

  如今,李狄三与牺牲的先遣连战士们的墓碑,肩并肩矗立在阿里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无声地彰显着先遣连的铮铮骨气,宣示着解放军官兵的浩浩雄风,记录着进藏英雄们的不朽人生!2009年,经中央军委批准,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评选100位“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李狄三与雷锋、黄继光等一道,高票入选,名列前茅。

 

(责编:晶晶)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