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走上“生态立州”之路
发布时间:2009-03-27 11:29:00 李怀岩 张芽芽 袁晔 新华网

  “香格里拉究竟意味着什么?”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委书记齐扎拉说,“在迪庆,有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景色——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还有和谐、美丽、明朗、安然、闲逸、悠远、知足和宁静,游客需要自己去寻找答案,而我们要做的是守护好这片圣洁的土地。”

  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里,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描写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1997年,云南省政府宣布“香格里拉在云南迪庆”。从此,“香格里拉”成为一个县级行政区名,也是特殊自然景观和一种绝尘净域环境的代名词。

  迪庆地处滇、川、藏三省区交界的横断山脉地段和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也是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境内海拔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生存繁衍着复杂的生物及植被类型。迪庆占“三江并流”核心区面积的58%,是生物多样性表现突出的地区。

  同时,迪庆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重要水系的大通道区域,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关系到整个流域的水源涵养,直接影响着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陆地国家的生态安全。

   迪庆州环保局副局长汪堆介绍,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此后,迪庆州通过认真开展禁止天然林采伐,积极开展“长防”“长治”工作,实施天保工程、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人工草场、治理泥石流等工程,有效保护了两江上游水资源及生态环境,为建立良好生态体系奠定了基础。

  在生态建设方面,1984年以来,迪庆州申报建立了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碧塔海、纳帕海、哈巴雪山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云南省申报“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地”成功;所处金沙江、澜沧江流域的部分特定地理区域被划为“三江并流保护区”;2005年碧塔海和纳帕海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5年建立了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

  在环保法制建设方面,迪庆州政府1998年出台了《关于在全州境内禁猎的通知》《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法》,2002年3月,州政府下发了《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塑料袋的通知》,人们手拎袋子购物的情景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从2003年开始,由迪庆州政府牵头,环保、监察、国土等部门配合,连续5年开展了环保专项行动,整改、淘汰和关停一批污染企业,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实现污染减排目标和解决结构性污染的重要手段,并将环境保护政策渗透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

  近十年来,迪庆还创建了保护与开发、生态旅游与科普宣传、保护区与社区共管模式的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组织成立了部分民间野生动植物组织,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其白马雪山金丝猴“社区共管”模式受到世界环保民间组织的一致好评。

  汪堆说,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迪庆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都得到了有效地保护,保护区面积已达32万多公顷,约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13.4%。

  在迪庆的近期发展纲要里,发展旅游产业和生物产业成为迪庆打造全国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的头两大支柱产业。

  “这都是绿色产业,将有效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状况,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迪庆州环保局自然保护科的刘爱梅说,“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开发促保护,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为了使环境保护工作更加有效,与此同时,迪庆有关部门还将加大对太阳能、水能、沼气等洁净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建筑节能、保暖和环保技术及材料的推广运用,减少木材、薪柴等对森林资源的消耗。在农村地区发展适合于不同气候区类型的种、养产业;巩固现有产业,培育新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加快野生动植物的驯化和繁育技术开发,丰富和培育农、林、蔬菜、药材、花卉和园林绿化运用的新品种。

  在香格里拉县建塘镇吉迪村,环保部门正在试验一项以沼气为纽带的各类能源生态模式项目:采用“种、养、沼”三结合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设计了猪舍牲畜大小便及冲洗水进入沼气站,经高温厌氧发酵后,产出的沼气供村民炊事用,沼液通过泵站,输送到蔬菜大棚,从地下渗透到蔬菜根部,生产无公害洁净蔬菜,沼渣通过挤压,形成肥料。同时在此基础上,配套建设太阳能利用工程和省柴节能工程。

  “保护环境首先要尊重环境,也就是说要转变落后的资源利用模式,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向大自然直接索取的就少了,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刘爱梅说。

  她说:“我们的环保任务艰巨而神圣,不仅仅是因为要在一个生物多样性突出、生态环境复杂且具有藏区特色的区域进行保护环境,还要捍卫一个享誉世界的‘香格里拉’品牌。”

 

(责编:漠北)

责编:丁丹 范凡  设计:陈红  制作:洪蕾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