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阿坝州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11-01-26 09:31:00 杨刚 阿坝日报

  一个个工厂在重建中积极引进环保新设备,努力实现“零”排放,天更蓝了;一批批城镇污水处理厂相继投入运行,积极发挥环保作用,水更绿了;一个个被地震撕裂的“伤口”被“有效救治”,重新穿上绿装,山川郁郁葱葱,焕发出勃勃生机,地更绿了!

  2010年,四川省阿坝州环境保护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推进灾后重建和建设“一强一地两区”目标,以环评服务为前提,以污染防治为重点,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以环境执法为手段,以夯实基础为保障,狠抓工作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环评“闸门”——筑起环境过滤网

  “阿坝州从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目标出发,整合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产业转型升级思路,建立了一系列产业选择、布局控制、减少排放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充分发挥环评‘闸门’调控作用,把不能‘过关’的项目统统刷掉,确保环保工作取得实效。”州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2010年,是阿坝州灾后重建的关键年、决胜年。环保部门在对关系民生、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建设项目开辟“绿色通道”时,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改进环评审批服务方式,优化审批程序,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缩短办理时限,快速审批,在极大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严把“绿色门槛”。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凡新上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充分的环境论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实行了“四个一律不批”,即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选址和布局不合理的项目一律不批、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可能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项目一律不批、群众反应强烈的影响环境的项目一律不批。2010年,全年共审查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101个,提出省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初审意见15个,依据灾后重建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区域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重建、迁建和配套企业向园区集中,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强化执法——节能减排成果丰硕

  2010年,阿坝州禧龙工业硅有限责任公司在不断提升盈利能力的同时,不忘树立低碳理念,履行社会责任,在设施建设、现场治理和设备改造等方面立足细微、科学管理,打造“绿色低碳”企业。通过技改,安装的布袋收尘设备,一年可减少排放粉尘3600吨,禧龙工业硅有限责任公司走出了一条治污减排、节能增效的成功之路;阿坝铁矿引入新设备,废水被循环利用,一年少向岷江注入约10万吨的重金属污染废水……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环境保护部门强化执法分不开。

  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阿坝州环保部门在统一思想、服务发展,进一步提高环保工作能力,高水平谋事,高效率办事,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坚决地推进污染减排、强化环境执法、服务科学发展成为各级环保部门的追求目标。

  2010年,全州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削减350吨;二氧化硫预计控制在5000吨以内;氨氮实际排放量控制在800吨以内;全州所有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预计达到Ⅱ类水域标准,所有城镇空气质量预计达到Ⅱ级标准,预计城市噪声平均声效等级≤55分贝。

  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汶川县威州镇堡子关小流域治理工程是阿坝州灾区最大的生态恢复工程项目,2010年11月,在项目施工现场,记者看见,从山脚到山顶落差近500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陡峭山坡上,密密麻麻种植上了各种树木,为了保证90%以上的成活率,该工程总共铺设了20多万米的供水网和5万多个喷灌直径范围约3.3米的喷头,为达到治理效果提供了有效保障,三年后,其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将会实现。

  “汶川县威州镇堡子关小流域治理工程”仅为阿坝州生态重建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2010年,全州完成人工造林13.13万亩、人工点撒播13.8万亩、封山育林81.54万亩,恢复大熊猫栖息地15万亩。治理地质灾害742处、水土流失126平方公里。整理复垦灾毁土地24.5万亩,完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7个、生态村33个、生态家园110个、绿色学校2所、绿色社区1个。组织申报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项目23个。

 

(责编:静颜)

责编:丁丹 范凡  设计:陈红  制作:洪蕾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