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保护生态是机遇 不是包袱
发布时间:2011-04-12 13:38:00 中国经济时报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一直是青海发展之路上无法回避的矛盾。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会议强调,加强青藏高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据了解,包括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新疆6省(区)27个地区179个县在内的青藏高原,地理位置特殊,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的青海,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就此话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是机遇,不是包袱

  “要发展,又要保护生态,怎样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青海省委书记强卫也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但他认为,保护生态不是包袱而是机遇。

  “有时候一说保护生态,大家就觉得限制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认为保护生态我们就吃亏了,把它作为一种包袱。实际上保护生态是一个机遇,而不是包袱,这个思想首先要形成共识。”强卫说,青海提出生态立省战略,首先要求各级干部牢固树立这样一种意识。现在国家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青海的生态地位又这么重要,这就使得青海在生态项目的实施、生态工程的建设方面能够更多地获得国家支持和帮助。

  青海省生态办专职副主任兼省三江源办副主任李晓南说,《规划》的通过,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工程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历史机遇。这些年青海已经在国家支持下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在生态保护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青海省也有明确规定三江源地区不考核GDP,让当地的干部能够心无旁骛地把主要精力放在保护环境上。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强卫说,青海把生态优先、循环经济、扶贫富民等理念贯穿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确保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围绕实施生态立省战略,青海省发展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地质公园等为载体,以观光、避暑、度假、科研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文化活动的举办必须以不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为前提,体现绿色、人文理念。

  强卫说,一年一度的青海湖沙雕与大地艺术节,目的就是为了艺术治沙、以沙治沙、保护生态。就是要努力做到保护生态和经济发展,处理好两者关系,实现双赢,在保护当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把保护作为前提,最终把青海建设成为生态友好、环境友好的社会。

  在强卫看来,保护生态,落实“生态立省”战略就是发挥青海的比较优势,构筑青海发展的新平台,也是展示青海发展新形象的最佳选择,有利于推动青海又好又快发展。青海将坚定地选择绿色发展之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宁可牺牲GDP,绝不牺牲生态和环境

  面对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日渐严重的问题,强卫表示,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畜增加、过度放牧使草原不堪重负。对此,青海首先采取减人减畜和禁牧搬迁办法,特别是把生活贫困、没有草场牲畜等生产资料的牧民群众从草原搬迁出来。其次是以草定畜,科学养殖,根据草场的承载能力,科学合理确定载畜量,同时积极转变牧民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促进牧民收入增长。再就是通过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牧民生存、生活条件。

  强卫强调,保护生态是青海人的重要责任,宁可牺牲发展速度,宁可牺牲GDP,也绝不能牺牲生态,牺牲环境。为此,青海取消了三江源地区GDP考核目标。

  在加大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力度的同时,青海省还严格限制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坚决禁止三江源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

  青海省林业厅厅长党晓勇介绍,今后,青海省将紧紧围绕“生态立省”战略和“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格局,确立发展高原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通过建设三江源、祁连山(600720)、柴达木、青海湖“四大生态圈”,推动生态、民生、创新、文化、和谐“五大林业”发展,把高原现代林业建设全面推向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责编:心雨)

责编:丁丹 范凡  设计:陈红  制作:洪蕾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