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丽初春,蓝图绘就。两会给我们指明了未来5年的前进方向。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十二五”规划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两会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备受代表、委员关注。
2006年至今,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了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三个纲要目标都定位在2020年努力使我国跻身于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行列。
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代表、委员们凝聚共识,那就是——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
发挥科技创新的“发动机”作用
驱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发动机”,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的威力正在祖国大地、各行各业一步步发挥。
第一生产力的威力在地方。只有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科技的威力才能看得见、摸得着,才能惠及社会民生。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代表说,四川省将“把科教做优、把产业做强、把民生做实,努力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北京市市长郭金龙代表誓言:“始终把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代表认为,江苏的发展要“更加注重以创新驱动提升发展竞争力”。省长李学勇代表进一步说,“坚持把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基础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
第一生产力的威力在行业。行业承担着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的重任,是突破制约我国产业升级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及共性技术的“尖兵”。
科技创新,时不我待,“加快”一词被众多代表、委员强调。围绕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总设计师樊会涛代表一口气给出了5条关于“加快”的建议: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加快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引进计划。
建议是献策,忧患出诤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原所长朱敏慧委员指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不少行业不掌握核心技术,如何在“十二五”期间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她建议解决评价体系问题,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发动机”需要保障。经费是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财政经费还体现国家对科技的重视程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委员说,《政府工作报告》把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提到战略高度,“十二五”时期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将有力保障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发动机”需要“养护”。科技创新需要基础、条件,创新成果不会“横空出世”,其中公民的科学素养即基础之一。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徐延豪委员说,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相对于2005年提高了一倍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因此,科普工作应该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