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党史专家石仲泉谈中国共产党90年的思想传承
发布时间:2011-05-11 15:21:00 新华网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新华网特别推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系列访谈——党史专家解读红色春秋。5月11日上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做客新华网,以“中国共产党90年的思想传承”为主题,与新华网友在线交流。点击进入访谈页面

石仲泉做客新华网演播室谈中国共产党90年的思想传承。
2011年5月1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史专家解读红色春秋”系列访谈在新华网进行,著名党史学家、研究员,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现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石仲泉做客新华网演播室。图为石仲泉在与主持人交谈。新华网 陈竞超 摄

  党的90年是非常辉煌的90年 道路也较曲折

  我们党的90年可以说是非常辉煌的90年,道路也是比较曲折。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它的历史使命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是为了给中国人民谋福利,现在还在继续探索这条道路。要实现这个历史使命,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还需要继续努力。

  毛泽东对党的建设有四大贡献 很注重作风建设

  第一,从思想层来建设的。第二,他确立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三,他讲共产党要有三大作风。这是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区别,共产党的先进性就是通过这三个作风来体现的。第四,毛主席有远见,提出共产党成了执政党,不重蹈过去封建王朝的覆辙,搞民主新路。这个思想到了西柏坡,他又提出两个务必,革命取得了胜利,党成了执政党,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继续保持不骄不躁的虚心作风。

  毛泽东功是第一位的 功大于过不容否认

  现在很多人说毛泽东这个错误没展开,那个错误没展开,但是无论加多少,都否定不了他的功是第一位的,功大于过这样一个结论。历史还在发展,会披露这样那样一些细节,但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毛泽东是一个功大于过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毛泽东思想三个基本点是长期起作用的

  2011年5月1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史专家解读红色春秋”系列访谈在新华网进行,著名党史学家、研究员,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现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石仲泉做客新华网演播室。图为嘉宾在新华网留影。新华网 陈竞超 摄

  邓小平主持制定历史决议 对党建起到定海神针作用

  邓小平在党的建设方面也是很丰富的,我想最重要的有这样几点:第一,他主持制定历史决议,这对于我们党的历史,对于我们党的建设是个根本指导思想。第二,他提出要改革党的国家领导制度。第三,他提拔年轻人,就是党的交接班问题。第四,改革开放以后坚持两手抓,物质建设一手,精神建设一手,对党来说也是两手,要从严治党、依法治党。

  石仲泉回应“邓小平理论对现代化建设更具现实意义”一说

  因为毛泽东思想从革命战争年代,一直到五六十年代总结起来的,我们现在已经是新世纪了,新的历史经验更适合中国国情。相比这点,邓小平理论对于我们指导工作更现实些。但是邓小平理论也是把毛泽东思想好的东西都概括进去的,这个不是脱节的,它是继承、丰富和发展,是这样一个关系。

  石仲泉谈科学发展观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是对过去好的思想理论成果的继承,同时吸取现在包括改革开放的成果,包括国外一些好的成果总结出来的。从科学发展观来说,第一要务是发展,发展的理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都有的,他把这个理论总结了,提升到一个高度,作为第一要义,是对过去的继承和发展。

  2011年5月1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史专家解读红色春秋”系列访谈在新华网进行,著名党史学家、研究员,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现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石仲泉做客新华网演播室。图为访谈现场。新华网 陈竞超 摄

  石仲泉:年轻人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党史

  对党的历史来说,要形成比较正确的认识,我觉得: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非常重要。现在年轻人有个很大的优点,思想活跃,看事物比较敏锐,对外界的东西吸收很快,这是好的。另一方面,在充分吸收一些外界好的东西的同时,思想活跃的时候也要有个主心骨,要有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

  石仲泉:牢记历史经验教训 不能再超越历史阶段发展

  第一,绝不能再搞阶级斗争为纲,要坚持社会和谐。第二,绝不能再超越历史阶段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第三,绝不要再搞路线斗争,一定要搞党的民主。第四,绝不能再不加限制的扩张个人权利。

(责编:心雨)

责任编辑:丁丹  设计制作:洪蕾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