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者在江苏省美术馆新馆欣赏作品(2011年2月7日摄)。该馆从2010年6月开始永久性全面免费开放。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国产电影《唐山大地震》于2010年末面世,上映17天,票房过5.32亿元。很多人在银幕前泪光闪动,静思人生的跌宕起伏。
这一年,中国电影票房首次超越百亿元。而在2003年以前,我国电影产量一直徘徊在100部以下,2009年则达到456部,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全国城市影院从2002年的1400余块银幕,迅猛增长到2010年的6200多块。
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个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党的十七大将“文化建设”,并列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布局去思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从培育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郭伟伟说。
2010年,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文化数字”亮相——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国产影片票房份额连续七年超过进口影片。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收入超过35亿元。”
“中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总量居世界第二。‘十一五’期间,中国累计生产图书135.8万种,共计338亿册。中国的图书和期刊已进入全球193个国家和地区。”
“在农村:农家书屋已覆盖全国一半行政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量达800万场;在城市,政府出资建设的大剧院、音乐厅,已遍布全国各地,1700多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等向公众免费开放。一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形成。”
“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达到1万亿元。”
……
纵观中国文明,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昌盛总是相互伴生。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入一个空前发展、空前繁荣的新阶段。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三贴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建设”……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党中央科学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是党制定的第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党的十五大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赋予这两个概念在内涵上的统一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