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明确阐述了中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香港金紫荆广场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迎风招展,雕塑“永远盛开的紫荆花”与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相向矗立。由层层石环叠砌而成的纪念碑,标注着1842年以来的时间刻度,如年轮般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奋发、在屈辱中崛起的不平凡经历,记录了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懈追求国家统一与强盛的伟大奋斗历程。
一百多年前,孱弱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祖国的神圣领土香港、澳门、台湾被帝国主义列强侵占,一段民族耻辱和哀恸的历史由此写下。
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致力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历经28年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迈出了国家统一的历史性一步。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这一构想首先被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1984年12月19日,经过历时两年的22轮谈判,中英双方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就澳门问题也正式签署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是载入史册的两个特殊日子,中国政府先后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民族屈辱终得洗刷,崭新时代从此开启。
回到母亲的怀抱,香港、澳门以共和国两个特别行政区的身份,获得了新生。过去十余年中,港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成为了生动现实。
“‘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探索的智慧结晶,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齐鹏飞指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妥善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实现了香港、澳门的顺利交接、平稳过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按照“一国两制”方针管理好香港、澳门确定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鲜活的事实已经证明了“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