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老党员带出文明村
发布时间:2010-12-03 15:36:00 王珊 西藏日报 中国西藏新闻网

  一个贫困、落后的村庄党员人数从以前的18人发展到52人,团员由16人发展到74人,牧民人均收入由过去的不足1000元达到如今的5860元,连续三年,该村被评为拉萨市“文明村”。郭尼村能有今天的成绩,这和村党支部书记次仁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

  因地制宜谋发展

  为了使世代以放牧为生、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的郭尼村早日摆脱贫困,近几年来,次仁结合郭尼村牧民居住分散、组与组相距远、户与户不相邻的现状,经常步行或骑马到组、户开展调查研究,和群众一起研究脱贫致富的办法。他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牧商结合、以牧致富的发展思路。首先从牧场建设入手,一次性投入资金2万元,经过2年时间,修建草场围栏4.5万亩,每年盈利1.5万元;为了转变过去牧畜越多越好的传统观念,有效地利用和保护草场,他鼓励村民定期屠宰牛羊。如今,在郭尼村辽阔的草原上,繁衍着各种牧畜43836头。郭尼村尽管实现了“两年小变化,三年大变化”,但次仁书记十分清楚,村子富了,不等于每家每户都脱贫,他把还生活在半山上、处于半游牧状态的6户牧民作为重点,上山同他们一起商量脱贫的办法,并动员他们搬下山来过定居生活,到目前为止,6户贫困户已摆脱贫困。

  千方百计解民难

  长期以来,郭尼村与外界交往靠的是羊肠小道,群众要把自己的牛羊卖出去,要步行几十里路;想购买一些生活用品,也要靠马驮人背。“要致富,先修路”,要发展当地经济,让牧民走出大山,学习致富经验,就必须解决交通问题。次仁便召集牧民,给他们讲修路的重要性,在他的教育和带领下,郭尼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开山修路,村民们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兴起一股修路热潮,就这样,全村人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日夜奋战,经过几年的努力,郭尼村通向乡里的砂石路面公路全部完工,各组通向村委会的公路又在紧锣密鼓地筹建。目前,郭尼村到林周县20公里公路已初战告捷。

  两个文明一起抓

  随着村里经济的发展,牧民口袋里有了一些钱,可是,不能富了口袋穷了脑袋。几年来,次仁下大功夫狠抓适龄儿童入学率,教学点由以前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5个,目前,全村没有一个适龄儿童失学,入学率达到100%。为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村里投资1.5万元,配备了电视机、录放机等设施,建起了村文化室,定期组织活动,学习党的富民政策,传播新的科技知识,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寓教于乐,丰富了牧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短短几年,郭尼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低矮破烂的牧房如今被家家户户盖的新房代替;原来的基础教育很差,辍学儿童家家有,如今教室明亮,书声朗朗;原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敞的公路;原来信息闭塞,而今乡村广播电视蓬勃发展;原来村民们患有小病、大病一筹莫展,如今,合作医疗办出了特色,为民解困得到了牧民的称赞。这一切,都是在次仁的带领下,全村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

 

(责编:晶晶)

责任编辑:丁丹  设计制作:洪蕾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