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外企党员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内参加党员集体活动(4月24日摄)。他们在外资企业工作,每天操着流利的外语,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客户打交道。他们被称为“白领”或“金领”,他们同时又都有一个“红色”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党员。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他们在外资企业工作,每天操着流利的外语,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客户打交道。
他们被称为“白领”或“金领”,他们同时又都有一个“红色”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党员。
金融危机中的“红色”动力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少在华外资企业纷纷缩减规模、裁员减薪,一些公司甚至走向停产、倒闭。
然而在这样的颓势之下,英国海威船用设备有限公司却做出了在中国追加投资兴建厂房的决定。
当时,总部在英国的海威公司全球业务大规模缩水,多家工厂被迫关闭,前景陷入迷茫。但是,这家公司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党支部成员黄志磊和代表处党员同事们却发现,相比一片低迷的西方市场,处于上升期的中国船舶制造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如果企业能想办法进一步降低运费、人工费和原材料成本,完全可以渡过难关。
有30多名党员的世界500强企业美敦力(上海)公司的党员叶娅(左)、张嘉泉(右)和陶凌(中)在一起(4月26日摄)。他们在外资企业工作,每天操着流利的外语,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客户打交道。他们被称为“白领”或“金领”,他们同时又都有一个“红色”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党员。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黄志磊马上和支部党员一同商讨,拟定了一份翔实的计划书,建议英国总部将技术中心和装配总部转移到中国来。这一建议令英国总部的高层眼前一亮,很快采纳,决定追加1000万美元投资,在苏州兴建中国区厂房。如今,海威公司上海代表处已升格并注册为汉莫沃西工程设备(上海)有限公司,苏州厂房也已建成。
上海伟历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在金融危机中接到了香港总部发来的裁员指令,但公司总经理兼支部书记狄芸馨认为面对金融风暴的冲击,最重要的是信心,留住人才才能留住希望,于是组织党员分批座谈,联合大家一起安抚员工,并加紧与总部沟通。最终尽管伟历信公司的其他几家分公司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裁员减薪影响,上海公司却保住了每一名员工的“饭碗”。危机时刻留住人心,让公司凝聚力大增。2010年公司进行综合考评,得分前六名者党员占了四名。
应对金融危机期间,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党委和众多外企党支部举办了2期外企党支部书记培训班、7场“共克时艰”专题形势任务报告会、45场次外企党员应对金融危机活动,共提出了280余条合理化建议。
外企中的共产党员群体,在危机中凝聚成了一股推动企业逆势发展的“红色”动力。
山东烟台的斗山工程机械(中国)有限公司韩国籍总经理丁海益表示,经济困难时期,公司的党组织甚至主动承担了人才招聘、行政协调等职责之外的工作,而且“很有活力,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很大好处,帮助公司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让公司开始合着整个中国经济的节拍稳健发展。”
“在我的工作当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共产党员在一场场硬仗中起到了非常好的带头和先锋作用,真的很了不起。党支部是一个非常好的引领团队,所有员工的积极性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使得公司业务蓬勃发展。”身为美籍华人的诺基亚西门子通信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许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