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青岛供电公司修验工区崔潇主任的电脑里,存放着一份上半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截至6月26日,工区实现连续安全生产4000天;未发生员工、分包领域入网企业员工人身伤亡事故和轻伤事件;未发生人员责任电网、设备事故;保护和开关正确动作率达100%,未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
“我们工区现有员工133人,其中55名共产党员,负责青岛电网128座变电站设备的运维改造任务。128座变电站,分布在青岛1万多平方公里境内,如128个阵地;55名党员如55面党旗,高高飘扬在128个阵地上。”崔潇说。
甘当电网守护神
“我们修验工区成立于2000年。我们全体党员在所有岗位、一切工作中,不甘平庸、锐意进取、勇当排头,誓做电网守护神,争当‘电网先锋’。” 修验工区党支部书记徐宁说。
“作为一名党员,能避免事故发生,再苦再累也值得。”共产党员刘杰讲了这样一个平凡的故事。今年4月中旬,修验工区油化组工作人员在例行的油样分析中,发现220千伏海河站2号主变压器总烃含量有异常超标现象。海河变电站承担中石化黄岛大炼油项目供电,一旦发生事故,后果难以想象。刘杰没有忽略细微的超标,开始对该变压器持续跟踪监测,一个多月里,在青岛胶州湾高速公路跑了30多趟,往返8000余公里,雾天高速路关闭,她就在路口等或绕路走,“有时等三四个小时,但为了取得科学数据,一点都马虎不得,必须定期采样。”经过科学诊断得出结论:内部存在电气回路隐患、需返厂解体大修。就这样避免了一次重大设备事故。
平凡工作见精神,安全责任重于山。2010年8月22日,一条220千伏线路遭雷击断路器跳闸,一侧变电站重合成功,另一侧却重合失败,在巡线没有发现问题的情况下,运行人员恢复了线路送电。开关班班长、共产党员孙振勇以“不容许一丝隐患存在,不容许任何问题遗留”的高度责任感,将这起事故分析透彻。他查阅相关资料,联系相关专业人员共同研究跳闸记录,坚持在现场对设备进行全面勘察。青岛的8月,中午气温高达35摄氏度,他带领全体作业人员不畏炎热,加班加点,吃住在现场,通宵轮换工作了三天三夜,完成了核查、分析、更换断路器极柱等任务,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了变电站设备安全。
开关班有一群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党员,他们负责青岛地区128座变电站的4000余台各类断路器、组合电器等设备的检修与维护工作,人均维护设备量位居全省第一,经常需要面对断路器无法分闸、无法合闸等诸多突发故障情况。没有专职司机,他们自己兼职开车,每车年行程4万多公里,每名党员平均加班时间超过200小时。在他们的带动下,开关班多次荣获山东电力集团公司、青岛供电公司“先进集体”称号。
创建智能第一站
2010年11月23日,我国第一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青岛午山智能变电站诞生。而这座智能变电站是由一名许振超式的人物带领员工完成的,他就是青岛供电公司修验工区继电保护班班长、共产党员夏晓宾。
国家电网公司验收专家组22名专家,经过两天的评审验收得出一致结论:经过智能化改造的午山变电站具备了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功能应用标准化等功能,完全符合国家电网公司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相关技术标准和对该站批复的技术方案要求。专家组还特别提到,此次改造运用了国内外先进的纯光学互感器、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等,在电网智能化建设改造中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为以后国网公司其他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积累了宝贵经验。
30余年来,夏晓宾一直坚守在继电保护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