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从50多名发展到8000多万名,基层组织从几十个发展到近400万个——90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千锤百炼而更加坚强。
是什么让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建党9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走进一名名党员和一个个基层党组织,去探寻那生机和活力背后的奥秘。
这旗帜,这堡垒,是永远的“顶梁柱”
湖北省建始县是全国贫困县。店子坪村位于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区,三面被河流和深谷切断,背倚峭壁,好几个村小组一直没有修通公路。
长期以来,村民上学、就医、赶场等只好走峡谷两岸悬崖峭壁上的羊肠小道。贫困的阴影挥之不去,也留下了许多沉痛记忆,村里先后有6人被悬崖绝壁夺去生命。
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光国作出了一个村民们从不敢想的决定——绝壁凿路!“不干就永远干不成!10年修不完,就修15年,20年。”面对质疑,王光国坚定地回答。
王光国自己的家在店子坪村五组,早在2000年前就修通了公路。2005年以前,夫妻俩在自家办起了养猪场,开起了杂货铺,年收入2万元以上,小日子本来过得十分滋润。
为了坚定村民们的决心,王光国关掉了自家的商铺和养猪场。看到许多村民实在拿不出钱来集资,他将卖猪攒下的几万元钱全部垫了出来——“工地上只要还有一人,我定会奉陪到底!”
从2004年下半年起,王光国带领百余名“搬山勇士”,不分寒冬酷暑,一点一点凿,一寸一寸抠,绝壁奋战6年,凿出3里“天路”。40岁的他,此时已是满脸风霜、满手老茧。
在群众心中,王光国就是他们的主心骨。但在家里,王光国并不是一个“顶梁柱”。7年来,他没有给家里拿回过一分钱,家务和农活全靠妻子一人承担,一年6千多元的工资还不够摩托车的油钱。
始终和人民在一起。困难时刻,紧要关头,正是像王光国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共产党员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躯为群众遮风挡雨,用自己的付出为群众带去力量和勇气。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无论是平常时期,还是危急时刻,率先站出的是党员,巍然挺立的是党支部。
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那是一场人们永远无法忘记的灾难。留在人们记忆中的,还有那一个个顽强战斗的集体。
5月12日地震发生那一刻,距离震中仅80公里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震感十分强烈,位于机场的民航西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管制中心所在的大楼剧烈晃动。
就在人们纷纷跑向开阔的地方躲避时,区域管制室的管制员们却岿然不动。因为他们知道,此时的成都区域正处于高峰时段,空中还有23架航空器在飞行。
冒着危险,坚守在管制第一线的管制员们,冷静地疏散空中的飞机。直到震后27分钟,在指挥所有飞机飞离成都区域后,他们才最后撤离航管楼。
为了使空中交通尽快恢复,赢得抗震救灾的时间,管制员在震后又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义无反顾地返回已经受损的航管楼,加班加点工作,保障各类救灾飞行。
坚强的堡垒,锤炼出先锋的队伍;顽强的斗士,凝聚成先进的集体。沈战东、宋文博、谭东……这些共产党员的名字,深深镌刻在国人的心中;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党委、青海省玉树县公安局党总支……这些坚强堡垒的壮举,永远值得人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