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红军小学,一名学生在朗读课文。地处大别山深处的安徽省金寨县燕子河镇闻家店村有一所红军小学——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红军小学。该校原名闻家店天逊小学,1929年当地的西镇暴动胜利后改为列宁小学,1932年,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利,红四方面军撤离根据地,列宁小学被迫停办。新中国成立后,在原列宁小学旧址余氏祠中恢复办学,更名为闻店小学。
资料图:2008年,在老一辈革命家亲属的倡议和爱心人士的支持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红军小学在闻家店村落成。学校的建成改变了闻家店村及周边村落教育的落后状况,给革命老区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上海市离休干部、老党员方耀熊与老伴租住在简易的公房里。老两口一生节俭,出门吃饭从不超过10元钱,可听说要为革命老区建设红军小学,就一次性捐献出毕生的积蓄100万元。
今年3月,第100所红军小学——延安精神红军小学在延安延长县七里村镇落成。至此,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在革命老区建设百所红军小学的目标顺利完成。4800多万元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各地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来自老革命家和老战士的捐献。
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以素有“红军之乡”之称的四川省通江县为例,在红军时期全县总人口不足23万,其中就有4.6万多人为革命牺牲,占了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曾经亲历过长征的老红军刘始明说:“都说红军命大。没有老百姓的支持,红军的命没有这么大!”
为感恩老区人民,传承红军精神,改变老区教育条件,2007年4月,由老一辈革命家及其亲属倡导,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建了红军小学建设工程办公室(后更名为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启动了红军小学建设工程。
建设红军小学的消息一传出,立刻得到社会各界热烈响应,捐款纷至沓来。
2007年,全国第一所红军小学“第一红军小学”在贵州省遵义市娄山关落成。“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长征路上、延水河边、太行山下……一座座簇新的校舍随后拔地而起。红军精神的光芒穿越时空,照亮未来。
如今,红军小学的建设已覆盖了我国27个省区市的大多数革命老区,成为继希望工程之后又一项大型公益助学工程。红军小学在各地发展成为有广泛影响的红色教育品牌。
各地红军小学把红色教育作为突出的教育特色,依托当地红色资源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以唱红歌、参观革命历史遗迹、缅怀先辈革命业绩、体验革命先辈生活、讲述革命斗争故事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井冈山毛泽东红军小学校长李由标说,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红色教育资源。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红军精神的学习人、继承人、传扬人;也让红色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年多来,学校开展了大量的、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活动。如通过小红军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大力宣传红军精神;开展编写小红军报、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诵读红色诗文比赛等活动学习红军精神;举行清明祭扫红军烈士墓、听老红军讲历史、举办红色主题队会等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