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不渝的追求——记共产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岑可法
发布时间:2011-06-14 11:16:00 余靖静 新华网

  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至今已有近30位学者前往大洋彼岸深造。几乎所有人在学成后,又都重回母校。

  吸引这些年轻人“回归”的是岑可法。

  上世纪60年代,岑可法自己正是坐了7天7夜火车,从留学4年的莫斯科回到北京。再往前追溯30年,他留学法国的父亲,放弃去往瑞士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日本侵略下的战乱中国。

  对信仰的追求终生不渝

  热能所的年轻人将岑可法视为“偶像”,34岁的教授罗坤就是其中一人。从本科院校考入浙大,他追的就是岑可法这颗“星”,即使后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时被校方挽留,他依旧决定回国追随岑可法。

  “岑院士的这个团队,让我看到希望,这不仅指科研上有机会,而且是人生价值有实现的可能。无论从事哪一行,这不就是我们最大的盼望么?”罗坤说。

  岑可法也有自己的“偶像”——“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这位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在生产与研制武器弹药中,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但仍以顽强毅力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20世纪50年代,吴运铎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出版,这本书深深影响了正读大学的岑可法。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无论是宿于猪圈旁,还是蜗居斗室,吴运铎都是他心中的一盏明灯。

  岑可法对事业的追求百折不挠,对信仰的追求更是终生不渝。

  岑可法的童年正值日本侵华期间,全家颠沛流离,目睹生灵涂炭,深感国家强大之重要。“中国共产党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也给了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出国深造的机会。”1959年,正在苏联留学的岑可法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然而,正当党组织考察通过他为预备党员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他的预备党员资格也不了了之。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岑可法再次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1983年,也就是在递交申请的第24年,岑可法终于得偿心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正是因为有了坚定的信仰,岑可法为党的事业付出了自己的所有。2010年1月,岑可法在他75岁生日的时候,将多年积蓄350万元捐给了浙江大学设立奖学金:“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解决能源问题,学科的发展要从基础抓起,培养要从青年开始,我希望浙江大学能够培养出未来的大师。”

  把“冷门”做成“显学”

  能源的清洁利用,是21世纪的“显学”。作为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负责人,岑可法带领团队获得过11次国家奖,取得100多项发明专利,在世界能源技术发展中刻下了中国符号。

  但在50多年前,这可是个冷门。当时他刚大学毕业,被国家选拔赴当时的苏联留学。同行者大多填报火箭制造、潜艇和自动化等尖端学科,只有他一人,选择了“煤的清洁燃烧”。负责专业填报指导的钱伟长问他原因。岑可法说,自己本科读的是热力发电,中国的电主要来源于煤,很多问题还没有国产的解决方案,研究煤虽然又脏又不起眼,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1962年,获得副博士学位的岑可法回到国内,到浙江大学任教。

  科学无国界,而科学家有国籍。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不仅要发出声音,还要站到前沿,岑可法毕生为此奋斗。他说,国家和人民的重大需求就是我的立身之本。

  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几位美国同行掏出一小袋黑色泥浆似的东西,不无炫耀地说:“今后,你们国家肯定要掏几千万元来购买我们这个‘宝贝’。”

责任编辑:丁丹  设计制作:洪蕾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