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救援队——废墟上震不垮的脊梁
发布时间:2011-06-13 14:20:00 CNTV


中国国际救援队——废墟上震不垮的脊梁。视频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对外简称“中国国际救援队”。10年来,这支以党员为骨干的先锋队伍,在地震的废墟中挽救了无数的生命。

  这几天,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训练基地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救援队员:薛枭! 薛枭:叔叔,我好想你们!

  他叫薛枭,是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生,也是2008年汶川地震中,那个让全国人民都熟悉的“可乐男孩”。

  薛枭:叔叔,记得我的可乐。

  救援队员:可乐,好,一会儿马上就给你拿!

  在东汽中学,国家救援队4名党员最先冲进了那片废墟,在不到30厘米高的缝隙中,队员们50多个小时轮流坚守,硬是用双手为9个孩子抠出了一条生命的通道。在四川地震灾区,哪里救援最难最重,哪里就有国家救援队的身影,哪里最危险,队伍中的党员就冲在最前面。

  中国国际救援队教官 共产党员 卢杰:我们所有队员只有一种信念,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们就要尽100%的努力,绝不放弃。

  不抛弃、不放弃。哪怕在自身安危命悬一线的时刻,他们毅然选择的是用生命去拯救生命。

  2010年4月14日 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

  这里平均海拔4000多米,高原缺氧,生命的抢救更加艰难。连续3天3夜,共产党员、首席医疗官侯世科和队员们与死神分秒必争,62名危重病人在帐篷里重获新生。然而这时,超负荷工作加上缺氧,许多队员开始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一天里侯世科也3次晕倒在手术台旁。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队员 汪茜:只要能站起来,他就拔掉针管,去参加抢救,有时晚上能稍微歇会,他又要去安置点巡诊。

  中国国际救援队原首席医疗官 共产党员 侯世科:我是队长,更是一名党员,在那种特殊情况下,缺氧但不能缺精神。

  灾难跨越了地域和国界,但大地的震撼就是号令。自成立以来,中国国际救援队先后9次奔赴国际救援现场。2010年1月13日,海地发生7.3级地震。海地救援,强余震和街头的枪战时刻相伴;在环境极端恶劣的时刻,50名队员中,45名党员将大家凝聚在一起,其余5名队员也火线加入了党组织。

  中国国际救援队协调官 共产党员 王志秋:在最危险最艰难的时候,都是我们的党员第一个冲进废墟,他们的那种精神,也激励和凝聚着大家。

  一个月前,中国国际救援队完成扩编,队员由原来的222人扩充到了480人,队伍中75%的党员,构筑成废墟上一道震不垮的脊梁。

  (责编:心雨)

责任编辑:丁丹  设计制作:洪蕾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