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高鸿(资料图)
严高鸿离去的那一刻,在场的人谁也未曾料到——
仅仅几分钟前,他刚刚就新闻工作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使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可就在人们思考、议论他的发言时,靠在椅背上的严高鸿却静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2010年12月18日,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博士生导师、学报主编严高鸿参加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时,猝发心脏病,倒在了他挚爱一生的岗位上。
这一天,是他早已约好到医院体检的日子……
义无反顾地背负起学者的时代使命,以共产党员的忠诚捍卫着马克思主义的尊严与活力
“如果按计划去体检,高鸿咋会……”72岁的毕文波把严高鸿的头紧紧地抱在胸前,泪如雨下。
同为哲学教授,两人知己般的交情全院皆知。许多人眼里晦涩枯燥的哲学和理论问题,两人聊起来却如孩童般快乐。毕文波的老伴记得:“多年来,两人在书房里一坐就是大半夜,常常为一个问题,争得不可开交。”
毕文波说,严高鸿像个战士一样,不断出征。
上世纪80年代初,哲学界掀起了一场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严高鸿以《哲学中两条路线的斗争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等两篇文章,凭借充分的说理,修正了一些知名学者对于经典原著的误读。
这场普通人看来风轻云淡的笔墨争锋,在哲学家那里,却是含糊不得的是非之辩,事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纯洁性。
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入低谷时,严高鸿和同事们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推出“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等系列讲座。
当滥用资源和破坏环境之风愈演愈烈时,严高鸿于1989年8月在理论界权威期刊《哲学研究》上推出《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兼评传统的地理环境理论》一文,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他的论述引起强烈反响,被一些学者称为“严高鸿命题”。
海湾战争后几场局部战争相继爆发,其全新的战争观念和作战样式在中国军事理论界引发了一场持续的“头脑风暴”:当代战争的思维模式是什么?如何抢占未来战争中的思维高地?……
毕文波找来严高鸿:“我们是穿军装的哲学工作者,不深入研究军事思维学说不过去!”
严高鸿立即从熟悉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转向陌生的军事哲学和军事思维学领域,投身到一场持续16年的战斗。
16年里,两人的《军事思维学前沿问题研究》一书获得“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第一届“军事科学版精品名著奖”,最新版本的《当代军事哲学》出版发行……
16年里,他们开设了《军事思维学》《当代军事战略思维研究》等课程,以军事哲学、军事思维学为专业方向培养博士生,一批善于从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层面思考战争的新型军事人才脱颖而出……
新世纪之初,凭着哲学家的睿智和军人的敏感,严高鸿又把目光投向研究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上。一本20万字、尚未来得及课题结项的《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书稿,是他去世前向党和人民交出的最后一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