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承霖教授:一辈子和小麦增产绑在一起
发布时间:2011-05-14 08:37:00 何聪 人民日报

5月10日,胡承霖教授与学生在实验田里评估小麦的生长、抽穗情况。
5月10日,胡承霖教授与学生在实验田里评估小麦的生长、抽穗情况。摄影:刘龙

  “80多岁的年龄,40来岁的干劲。”皖北农民如此评价安徽农业大学老教授胡承霖,并亲切地称他为“泥腿子教授”。2010年皖北地区农技人员和多位农民集体上书省政府为他请功,当年9月,省政府授予胡承霖教授小麦高产攻关特别贡献奖。

  “越是气候不好,咱们搞农业技术的越是要下到田里去。风不调,雨不顺,正是需要技术的时候。”一到小麦生长关键时期,不管刮风下雨,冰天雪地,还是少雨干旱,胡承霖总会准时出现在皖北的麦田里。他说,“虽然退休了,但是党员不退休!搞了一辈子粮食,我的一切已和小麦增产、农业丰收绑在一起了。”今年春节前后两个月内,他就先后8次从合肥坐公共汽车到皖北受旱地区,指导当地农民科学抗旱保苗。

  田野“写”论文

  绘成5年增产近80亿斤的丰收图

  坚持把论文写在田野上的胡承霖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1985年受聘为农业部小麦专家组成员,1995年退休。退休后,他始终奔走在实验室和乡间田野。“如何让农民过上富裕的日子,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情结,更是一个党员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胡承霖说。

  1998年到2003年,我国小麦处于低产期,种植面积下滑,粮食库存量连续走低,国际上甚至出现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质疑声音。到2005年,安徽小麦单产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公斤。胡承霖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大播量、一炮轰施底肥、品种和播期不协调是安徽小麦生产之所以徘徊不前的三大障碍,靠天收的粗放种植方式是限制安徽小麦单产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原因。”2005年4月,76岁高龄的胡承霖给省领导写信,附上一份3600多字的方案,推广良种良法等关键技术,提高小麦单产,实现5年增产50亿斤,倡议在全省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

  省领导掂出了这封长信的分量。当年秋种季节,一场小麦高产攻关战役在安徽大地开启,胡承霖被聘为专家组副组长。从耕地深度、施肥量到播种量、播种行距等每一个细节,胡承霖亲自培训、把关。涡阳县高炉镇陆杨村是胡承霖选的第一个高产攻关试验点,村民巩效武感受颇深:“2005年秋种,胡教授第一次来村里讲课,清晨5点多就到了村部会场,比群众到得还早。”几年来,胡承霖累计为各地培训小麦技术骨干2800余人次,举办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班80多场次。

  陆杨村党支部书记巩向海告诉记者,“以前,最好的田块一亩地最高300公斤,现在,最好的有710多公斤。”据统计,2006年,全省小麦总产比上年净增15.9亿公斤,增幅19.7%,单产突破300公斤,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74元;到2010年,小麦单产每亩提高84公斤,累计增产79.7亿斤,其中涡阳县180万亩农田实现了亩产千斤的目标。

责任编辑:丁丹  设计制作:洪蕾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Tel:010-58336000
京ICP证 04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