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东方来,高原满目春。
2010年1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会议全面总结西藏发展稳定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深刻分析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工作要求,对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战略部署。
这次会议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西藏跨越式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说:“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再一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西藏各族人民的特殊关怀。”
雪山迤逦献哈达,江河奔涌唱赞歌。120万平方公里的雄壮高原啊,就是一座高高矗立的不朽丰碑,铭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功伟绩。
从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到改革开放,从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到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在雪域高原进行了最广泛、最深刻、最生动、最伟大的实践,用了短短不到60年的时间,实现了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
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一个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屋脊之上,展示在世界面前。
历史和现实昭示了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才能救西藏、发展西藏、繁荣西藏,西藏各族人民才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的发展,确保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西藏,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也是党中央十分关心、十分牵挂的地方。
岁月如歌,征途如虹。西藏正是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引下、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里,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取得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
“翻身农奴把歌唱,幸福的歌声传四方。”西藏各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是中国共产党砸碎了黑暗腐朽、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使百万农奴和古老西藏获得了新生。
为了解放西藏,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号召。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实现和平解放,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与祖国大家庭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看到这一协议,毛泽东主席欣慰地说:“从今后,在这一团结基础上,我们各民族之间,将在各方面,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方面,得到发展和进步。”
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全面武装叛乱。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采取果断措施迅速平息了这场叛乱,同时,顺应西藏人民的意志,进行了民主改革,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政权,西藏实现了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共产党。西藏各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是中国共产党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让他们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邓小平同志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领导了进军西藏的各项工作。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更是将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常系于心。1987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提出了检验西藏工作标准的著名论断:西藏工作“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这一重要谈话阐明了我们党对西藏工作的根本着眼点。
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中央于1980年和1984年相继召开两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贯彻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西藏实现了工作重点转移,并通过休养生息,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西藏各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是中国共产党将钢铁巨龙修到了拉萨,是对口支援政策改变了家乡的模样。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关心西藏各族人民,高度重视西藏工作。1989年10月,江泽民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门研究西藏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对当时的西藏起到了稳定局势、稳定人心、解放思想、发展经济、增进团结的重要作用。1990年,江泽民同志不顾高原缺氧,亲临西藏视察指导工作,他动情地表示“我们这次进藏,一定要为西藏人民多办点实事,解决些问题。”
1994年7月,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的发展,确保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议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明确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式,作出了全国支援西藏和15个省市对口援助西藏的重大决策,由国家直接投资和动员全国支援兴建62项工程。
2001年6月,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再次加大了全国支援西藏的力度,确定国家直接投资的建设项目117个,总投资约312亿元;将对口援藏工作在原定10年的基础上再延长10年,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将西藏尚未建立对口支援关系的29个县,以不同的方式全部纳入对口支援范围。
2001年6月29日,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动工建设,仅仅用了5年的时间就把国父孙中山《建国方略》中的一纸蓝图变为现实。
统计显示,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各对口援藏单位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累计建成援藏项目6300个,总投资达133.15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发展的后劲。
经历了“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的光辉历程,西藏经济从加快发展走向跨越式发展,社会局势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努力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党的事业薪火相传,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新世纪新阶段西藏发展稳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开创了西藏发展进步新的里程碑。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治藏方略。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担任自治区党委书记4年,足迹踏遍了万里高原。到中央工作后,他一直挂念着西藏的发展和稳定。
2005年8月26日,在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新世纪新阶段的西藏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和西藏艰苦奋斗相结合,加快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2006年,国务院制定加快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的40条优惠政策,2007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西藏“十一五”180个规划项目。
经过民主改革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西藏已经实现了基本小康,西藏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西藏发展稳定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正是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2010年1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再一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新形势下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工作。会议强调,“做好西藏工作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事关国家安全,事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
2010年1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认真总结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发展稳定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全面分析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工作的方针、思路和重点,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西藏跨越式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反分裂斗争尖锐复杂的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专题研究西藏工作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把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安定祥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全党同志一定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做好西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开创西藏工作新局面。”
西藏存在的社会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决定了西藏工作的主题必须是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这也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要求切实抓紧抓好的“两件大事”。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关键”、“西藏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物质基础”、“必须把中央关于加快西藏发展的决策部署同西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使跨越式发展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 ……不管是参加全国人代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还是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总是强调“要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
多年来,每年的全国人代会议期间,胡锦涛总书记都要到西藏代表团参加讨论,看望代表,了解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现在南伊珞巴民族乡通往县城的路已经修好了吗?”“孩子们在乡里能念到小学毕业吗?”“寄宿的学生,费用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 ……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与珞巴族代表晓红的亲切对话,一字一句都饱含着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西藏人民的关切之情。
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要更加注重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到202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西藏的稳定,关系到全国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2009年3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思想上的弦绷得紧而又紧、把各项工作做得实而又实,同时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筑牢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固长城,推进西藏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又一次强调,“必须把维护稳定作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深入持久开展反分裂斗争”,“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法律法规……高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切实防范和打击‘藏独’分裂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努力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表示,这是对党的治藏方略的丰富和发展,是政策措施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完善,是新形势下中央对西藏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新举措,是指导我们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好西藏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必将以其系统的理论性、高度的战略性、全面的政策性和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进程中起到伟大的历史性作用,成为新的重要里程碑。
“以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标志,西藏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现在,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大政方针、目标任务都已经明确,关键在于狠抓落实”
点点春光化金秋,颗颗红心颂党恩。
2001年召开的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各族人民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巍巍珠穆朗玛峰为笔,以滔滔雅鲁藏布江水为墨,以广袤的青藏高原为纸,描绘出了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新发展、新变化、新形象。
“截至2009年11月底,西藏机动车保有量为195070辆,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三。”这个数据统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自治区发改委主任金世洵表示,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437亿元,比2000年增长近1.7倍,年均增长12.3%,连续1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89元,比2000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在13%以上,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出国容易进藏难。”交通,这个曾经制约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随着2006年7月1日雪山草原间的一声汽笛,得到了极大缓解。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把西藏带入了“铁轨经济”时代。
交通的变迁仅仅是近年来西藏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9年来,全区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7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超过1100亿元。“十五”期间投资规模超过了前35年的总和。“十一五”前4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75亿元,是“十五”期间698亿元的1.7倍,年均增长在16%以上。
家在格拉丹东冰川脚下的嘎玉老人,已经住进了安居房,祖祖辈辈赖以遮风挡雪的帐篷,已经失去了作为“家”的初始意义。
这得益于西藏2006年开始实施的以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至2009年底,全区已经提前一年完成让80%以上的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子的宏伟目标,解决了23万户、120万农牧民的安居问题;解决了122.2万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80%的行政村通了公路……
“再次提高了‘三包’经费标准,年生均达到1800元,受益学生27万人。”这一组数字凸显了西藏民生的极大改善。
目前,西藏“两基”成果不断巩固,“普九”、“扫盲”任务全面完成。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和服务“三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了区地县乡四级卫生服务网络,农牧区免费医疗制度惠及所有农牧民,全面建立了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养老等5大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全面覆盖城乡……
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人民日报》藏文版、《西藏日报》藏文报等报刊免费送到农牧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有线数字电视工程大力实施,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9.2%和90.4%;电视进万家活动深入开展;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工作稳步推进,进一步激发了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共建幸福美好家园的极大热情,凝聚起奋发进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强大动力。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青山。西藏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已落实投资17.5亿元。目前,全区范围内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5个,保护区总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4%,居全国首位;全面启动农村薪柴替代工程,11.4万户农牧民用上沼气。
……
纵观西藏发展历程,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的9年,是经济发展最快、社会进步最明显的9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的9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9年。
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关于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我国国情、西藏实际和西藏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
春风化雨结硕果,继往开来谱新篇。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政策之多、投入资金之多、援建力度之大,在西藏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必将在西藏工作历史上乃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在全区党员领导干部大会上强调:“以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标志,西藏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现在,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大政方针、目标任务都已经明确,关键在于狠抓落实。要在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基础上,紧密联系西藏实际,认真研究提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各项具体措施。”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向巴平措,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表示: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做好西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开创西藏工作新局面。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落实好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工作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决心,也是全区280多万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和庄严承诺。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西藏,正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春天!
(责编: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