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拉萨回到布达拉,回到拉萨回到我们阔别很久的家。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净,在雪山之颠把我的魂唤醒。”我本是一名内地姑娘,十年前,我和大家一样哼唱着这首《回到拉萨》,想象着雪域高原的苍茫辽阔清透高远,渴望着自己有一天也能驰骋高原,纵马欢歌。但我从未想到,十年后,我真的会来到西藏,来到拉萨,并且在这里成家工作,成为建设祖国边疆,维护民族团结的一份子。
记得刚来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那么新奇: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织,现代化的楼房与古老的藏式建筑矗立在同一条马路上;牛仔裤、西装和氆氇藏装走在一起;林立的甜茶馆间散落着咖啡屋的浪漫与芬芳………有一次,我跟随几个朋友来到了临近县城一户农户家中,没想到,藏族人家对待我们这些陌生人就像对待老朋友一样热情,端茶倒酒宰羊摆席,只一会儿功夫,我们就和这一家人融在了一起——大盘的水煮羊肉升腾祝愿,大碗的酥油奶茶飘着浓香,大块的卡塞溢满幸福,大口的青稞酒盛着豪情,那一曲接一曲的酒歌悠扬婉转高亢深情,那一张张纯朴的笑脸后面传递的是真诚和祝福。我开始由好奇转为喜爱这个民族,喜爱他们的歌,喜爱他们的酒,喜爱他们的风俗,甚至喜爱他们那一个个奇特的充满希望的藏族名字,这些都饱含着藏族人民对家乡对高原的无限深情和热爱。
投入工作以后,我了解了更多的关于“民族团结,携手共进”的故事,看到了更多让我心醉的画面。在建党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来临之际,我难以抑制内心激动的情感, 向您倾诉那一曲曲发生在教育战线上的民族团结、和谐进步的动人心曲。
在西藏一个边远山村的小学校里,已经先后走了10位教师。不久一位党员大学生为了实现新中的梦想,以义务支教的方式来到了这里。生活的清贫没能打倒他,但“白天看流水,晚上看星星”的单调模式使他决意离开这里。离别那天,他走得很早,但孩子们都来了。大学生不回头地走着,但他分明听到身后传来的整齐的朗读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回过头,只见100多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山头上,“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是天地都为之动容的一跪啊!一个女孩用刚学会的不太熟练的汉语大声的喊着:“老师,别走,长大了我嫁给你”。大学生留了下来,成为小学校的第11位教师。几年后,他因身体不适,不得不离开心爱的讲台,孩子们盼着他回来,可没想到,迎回的却是一个盖着红色党旗的小木匣。后来学校形成了一个约定,以后不管谁来,都是永远的第11位。
这个故事打动了我,思想的潮水泛着激情的浪花一路奔涌,而此时,另一曲动人的弦音又在耳边响起……
在拉萨北京中学只要提起雷泽碧老师,全校师生一定会竖起称赞的大拇指,在学生心里,她是一位“好妈妈”,在同事眼中,她是一位“好老师”,而在她自己看来,拥有众多赞誉的她,却不是一位称职的好母亲。一直以来,雷老师都担任着全校新生的管理及生活辅导员的工作,由于学生刚刚来到学校,对一切都感到陌生,有的学生甚至不能说一句流利的汉语。初到异地的孤独,学习上的障碍,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有的学生甚至打起退学的念头。能考上全区重点中学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这些孩子身上寄托了藏区人民多少厚重而殷切的希望啊!为了尽早帮助孩子们适应学校生活,她一狠心,撇下家中刚上小学的女儿,把家搬到了学校,这一住就是两个月。一个周末,她刚安排好住校生,又匆匆骑上自行车,回到久别的家中。女儿见她回来,立即扑进妈妈的怀里,嚷着要妈妈抱抱,要妈妈亲亲。雷老师抱起女儿,把女儿的小手贴在自己的脸上,听女儿用稚嫩的语言说着一件件趣事,欢愉总是短暂的,这时,电话听筒里传来了学生急切的呼声,“老师,快来呀!班里一位同学晕倒了。”她太累了,她多想在这温暖的家里歇歇啊,她多想让时间停滞,让这片刻的天伦之乐成为永恒啊!然而她不能,在她的心里,还有一群爱她的以及她爱的学生。作为母亲,又怎能做出亲疏远近的选择呢?她想也没想就推开房门,向着学校飞奔而去,七岁的女儿追在妈妈身后,大声地哭着“妈妈,妈妈,您怎么啦,您不要我了吗?妈妈……”伴随着这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喊,小女儿跌倒在泥泞中,又哭喊着从泥泞中爬起来,而妈妈的身影却已匆匆远去。等她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医院走出来时,却发现女儿早已在医院的长椅上睡着了。望着女儿满身的泥泞,跌破的膝盖,雷老师上前紧紧搂住孩子,泪水从她熬红的双眼里滂沱而下,这位坚强的党员此时泣不成声。
是啊,无论是物质贫乏的岁月,还是物欲横流的时代,都有数不清的教师,象默默燃烧的蜡炬,执着地传递着民族团结奋进的文明之火,用青春和热血浇灌开了高原上的花朵,谱写出了一曲曲高原上育人的颂歌,也换来了少数民族同胞的尊敬与信赖。他们有的名垂青史,但更多的却象这山上的小草一样默默无闻。如果要问是什么支撑起她们坚强的躯体,让我们响亮作答,是信仰、是忠诚。正是对党的民族教育事业的无限赤诚,方能锻造出一颗颗甘为人梯、扎根边疆的坚定决心;正是对事业的无限热爱方能砺炼出一副副不计名利的铮铮铁骨;正是对理想的无悔选择方能凸现这纯洁高尚、永放光芒的魅力人格。他们傻吗?不,真正不可救药的的是那些迷失了方向、泯灭了信仰的人;他们土吗?不,决不,他们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值得骄傲的风流人物。一个共产党员,最大的光荣是无愧于这个称号。是的,正是他们,正是这些坚信红色信念而执着追求的党员教师接过前辈手中火红的战旗,不断开拓,不断进取,用先进的文化,用自己的生命痕迹引导、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来人;也正是他们,怀着对少数民族同胞深深的爱,以党员的标准要求百炼成金,为我们树起了万世师表,无边师魂,在雪域高原广袤的大地上,树起了一面面鲜活的旗帜,成为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典范。
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在维护维护祖国统一、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却也存在这样一些滞后于时代的不和谐的画面:君不见,仍有人对被打击的十恶不赦的“三种分子”表示同情和赞美;君不见,个别人思想麻痹、置身事外、事不关己、冷眼旁观;君不见,境外跳梁小丑,挑拨离间、散布谣言,以破坏民族团结为最大乐事;君不见,分裂主义集团头子满篇谎言、颠倒黑白、野心勃勃、虎视眈眈。然而这一切在前进的历史中、在翻滚的浪潮里、在无可辩驳的事实面前又显得是那样的不堪一击,顷刻间土崩瓦解、分崩离析。因为在这些狂徒面前有这样一群坚定而执着的人,始终高擎着民族团结友好的旗帜,用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民族团结友好的“长城”。这座长城,让那些自私偏执的小人无处遁形,更让那些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汗颜!
往事悠悠,大昭寺前会盟碑上“患难相恤”的誓言历经岁月的侵蚀,永不磨灭;悠悠往事,巍巍布达拉在风雨中见证新的时代。我骄傲,我在拉萨。曾经我是因为爱情才来到这里,但一份爱的牵引,使我获得了更多的爱,让我在这里拥有了如草原般宽广博大的情;虽然我曾为此舍弃了很多----城市生活,心爱的工作,父母的关爱,孩子的承欢膝下,但我决不后悔,我了解了更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融入了一个更大的家庭,这就是民族兄弟的手足情,这就是几代人为之奋斗的“民族团结,共建家园”的永恒主题。而这正是我们伟大祖国、伟大的党九十年来无敌与天下的根本所在!
听,耳畔又回响起动人的旋律,“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他们的妈妈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本文作者:谭瀛 工作单位:拉萨市北京中学
|